首页> 中文学位 >论乔治·艾略特的宗教道德观在《米德尔马契》中的体现
【6h】

论乔治·艾略特的宗教道德观在《米德尔马契》中的体现

代理获取

摘要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本名玛丽·安·伊文斯(Marry Ann Evans),1819年在英国沃里克郡出生,父亲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因从小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童年的玛丽·安对基督教表现了极大的兴趣。1832年,她前往富兰克林女子寄宿学校,学习法语、音乐和写作。1836年因其母亲的去世和姐姐的出嫁,她不得不辍学回家照顾父亲的生活。在家的这段时间里,她潜心阅读圣经,天天祈祷,俨然一个虔诚的基督徒,1841年艾略特随父迁居考文垂市郊后,玛丽·安接触了自由派的唯一神教布雷和海纳尔,并通过他们结识了一些自由思想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她开始大量阅读新的哲学和神学著作,随着接触面和知识面的扩大,她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传统宗教教条的非理性。
   到伦敦以后艾略特翻译了D·F·斯特劳斯的《耶稣传》(1864),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1854).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为乔治·艾略特的宗教道德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费尔巴哈认为,基督教本质不是上帝用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而是人用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因此,上帝与人本为同一实体,爱上帝的实质即为爱整个人类,上帝是爱的化身,他为了爱人类,拯救人类脱离苦难,他以人身出现在人们当中,最后以自身的生命为人类赎罪。既然上帝能够爱人,给人以宽容和同情,宁愿为了他人而牺牲自我,那么,人对上帝最好的爱的形式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故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的“宽容”和“仁爱”。
   艾略特在思想上始终都有着难以割舍的宗教情结。后在思想家查尔斯·布雷的影响下,开始对形式主义宗教的信仰产生质疑,但她仍然深刻理解一切虔诚的宗教情感。
   艾略特在批判形式主义宗教的过程中,她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道德观。她的宗教道德观是建立在以“爱”为核心的基础上,而本文则把艾略特这种独特的宗教道德观和她的巅峰之作《米德尔马契》结合起来,以乔治·艾略特独特的宗教道德观为着眼点,对这部作品的文学性进行解读。首先对艾略特独特的宗教道德观作全面的介绍,然后从其宗教道德观主要内容-善解宽容博爱与同情四个方面对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同时又着眼于艾略特时期的时代文化语境--宗教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对立来反映作者形成这种独特宗教道德观的成因,为我们深刻理解乔治·艾略特的作品内涵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