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90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及相关因素研究
【6h】

“90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及相关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自我表露相关研究

2.1.1 自我表露概念界定及划分

2.1.2 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相关研究

2.1.3 其他社交平台自我表露相关研究

2.2 隐私计算与自我表露相关研究

2.3.1 自我表露相关理论

2.3.2 隐私计算理论

3 研究设计

3.1研究模型与假设

3.1.1 提出研究模型

3.1.2 变量定义及假设

3.2 量表设计

3.2.1 感知风险

3.2.2 感知收益

3.2.3 自我表露

3.3 样本选取

3.4 预调研

4 数据分析

4.1 样本情况

4.1.1 样本的人口特征

4.1.2 样本的朋友圈使用情况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1 自我表露频率

4.3.2 自我表露方式

4.3.3 自我表露内容

4.3.4 自我表露倾向

4.3.5 自我表露深度

4.3.6 自我表露广度

4.3.7 感知风险情况

4.3.8 感知收益情况

4.4 不同样本用户隐私计算及自我表露的差异分析

4.4.1 不同性别用户隐私计算及自我表露的差异

4.4.2 不同年龄用户隐私计算及自我表露的差异

4.4.3 不同学历用户隐私计算及自我表露的差异

4.4.4 不同家庭所在地用户隐私计算及自我表露的差异

4.5 用户朋友圈使用情况、隐私计算、自我表露的相关分析

4.5.1 朋友圈使用情况与隐私计算、自我表露的相关关系

4.5.2 隐私计算各因素与自我表露深度、广度的相关关系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果与讨论

5.2 研究创新与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90后”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调查问卷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展开▼

摘要

微信朋友圈历时八年发展,已成中国目前用户量最大、活跃度最高的社交网络平台。学界已从多角度对朋友圈展开研究,但鲜有关注用户的自我表露,而自我表露是支撑朋友圈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基于隐私计算、自我表露理论视角,结合朋友圈使用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对“90 后”大学生朋友圈自我表露展开研究。  根据国外研究,本文将感知风险分为信息查看权限担忧、组织威胁、社交威胁,将感知收益分为维护现有关系的便利性、建立关系、印象管理、娱乐,按照社会渗透理论将自我表露分为深度和广度;根据具体实际,将朋友圈使用情况分为微信好友数量、分组屏蔽频率、朋友圈可见范围,引入人口特征变量,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本研究对 627 份有效数据展开分析,首先对用户自我表露频率、方式、内容、倾向、深度、广度及感知风险、收益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接着对不同人口特征用户的隐私计算及自我表露进行差异性分析,然后利用相关分析考察朋友圈使用情况与隐私计算、自我表露的关系,最后考察隐私计算各因素与自我表露深度、广度的相关关系。  研究发现,用户的隐私计算以收益为主导,感知印象管理收益最强;用户也有一定的隐私风险意识,对信息查看权限的担忧最强烈,这样的隐私计算过程促成克制、表演式的自我表露,自我表露广度高于深度,且倾向于表露正面信息。不同群体在朋友圈的隐私计算和自我表露存在差异,女性感知风险和收益高于男性,自我表露广度高于男性;研究生比本科生感知风险和收益更强,自我表露深度、广度更高;城市用户比农村用户感知收益更强,自我表露更广;“90 后”同群内部不存在差异。微信好友数量与用户感知信息查看权限担忧、感知收益、自我表露呈正相关关系,杂而多的微信好友既加剧了风险又带来了收益;分组屏蔽、朋友圈可见范围两大隐私功能与风险感知的相关性更强,以技术增加用户安全感,减小隐私风险,更大限度获取收益。最后,用户在朋友圈感知的风险、收益与自我表露深度、广度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90 后”大学生在朋友圈自我表露的过程中存在“隐私悖论”现象。在收益的驱动下,用户即使感知到了风险,也会进行自我表露。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