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探讨心理契约违背与离职倾向之间关系——引入家庭集体主义与性别作为调节变量
【6h】

探讨心理契约违背与离职倾向之间关系——引入家庭集体主义与性别作为调节变量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问题提出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

1.3.2实践意义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思路与方法

2.文献综述

2.1.离职倾向的文献综述

2.1.1离职倾向的概念界定

2.1.2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

2.1.3员工离职倾向的结果变量

2.1.4员工离职倾向的测量

2.2心理契约违背的文献综述

2.2.1心理契约违背的概念界定

2.2.2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的概念界定

2.2.3心理契约违背的理论模型

2.2.4心理契约违背的结果变量

2.3.家庭集体主义的文献综述

2.3.1家庭集体主义的概念

2.3.2家庭集体主义的影响研究

2.4各个变量相互作用模型

2.5.现有研究小结

3.构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概念模型构建

3.1.1理论模型

3.1.2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3.2研究假设推导

3.2.1.心理契约违背和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

3.2.2.家庭集体主义

3.2.3.性别和家庭集体主义的三方交互作用

3.3研究方法

3.3.1问卷来源

3.3.2控制方法

3.4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4.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1量表的效度与信度

4.2信度和效度检验

4.3相关性分析

4.4回归分析

4.4.1调节作用的检验原理

4.4.2调节作用的数据检验

4.4.3本文研究假设验证结果汇总

5.结论分析和研究意义

5.1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5.2研究结论

5.2.1心理契约违背与离职倾向的正相关关系的分析

5.2.2家庭集体主义对心理契约违背和离职倾向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5.2.3家庭集体主义与性别对心理契约违背与离职倾向问的三方交互作用分析

5.3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6.1研究不足

6.2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展开▼

摘要

众所周知,中国在许多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上都具有相对的唯一性,例如一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以生命周期计算,租房明显比买房将具有价格优势的情况下,对于商品房需求依然旺盛。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扎根”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而西方的研究结果似乎根本无法解释中国问题。因此,讨论离职情况时,一些国外的研究显然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所以对于解决中国员工离职问题无法起到实际性的借鉴作用。所以,本文将立足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以中国人的视角,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审视中国的离职问题。众所周知,西方的文化传统和背景更加偏向于个人主义和利己思想,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更加偏重子集体主义,更加偏重于家庭,而家庭集体主义与个人的社会行为密切相关,再加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男女分工的不同,性别因素在离职方面的表现也同,那么男性在扮演一家之主的社会角色时,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压力,会产生与女性因为不同的家庭分工而造成的不同的离职倾向吗?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分工会对离职倾向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一些文献知道了心理契约违背是影响离职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在中国的环境下也是这样么?这些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方面的因子会怎样影响雇员在离职的选择?本研究以全行业的企业员工作为研究对象,以家庭集体主义作为主要的调节变量,性别作为二次调节变量来重点探讨了心理契约违背对于离职倾向的影响。本文研究的文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本文主要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研究问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力求使得本文可以主题鲜明、结构上合理紧凑,并准确有效地将主要观点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第2章,文献综述。本部分主要是对所需要的文献进行系统而详细的梳理,对每个变量的研究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和总结,为后文所需要的理论支持打下基础。本文主要是对心理契约违背、家庭集体主义和离职倾向三个变量进行研究综述,最后再对性别以及这三个变量之间关系研究进行综述和进一步的探讨。第3章,构建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本章主要针对心理契约违背、家庭集体主义、性别以及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的假设提出概念模型,提出具体的假设内容;第4章,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本部分主要的内容是对数据收集前的测量方法和依据的描述,如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问卷的测量标准、问卷的发放和有效问卷收集的情况,之后对于相关数据做严格科学的数据处理工作,来验证数据的严格性。本部分的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主要是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初步总结,进而在数据有效的情况下进行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最后检验性别与家庭集体主义的三方调节作用,最终来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第5章,结论总结和建议提出。理论上的成果终究是要用来被实践检验的,根据本文研究验证的结果和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出一些关于注重员工的性别差异以及对员工家庭关怀的管理建议;第6章,研究不足与展望。这一章主要回顾在文献整理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这一过程,在细节上发现本文的不足与缺点,比如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本文主要采用的自我报告的研究方法,这在日后的研究中都是可以逐步完善。也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特别是在非自报告的措施上提出进一步的论证,以便于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本文研究对象为排除特殊性的随机行业随机组织的中国员工。因为单纯研究某一个行业的员工无法很好的说明中国员工的离职倾向问题。为了更加科学有效的进行我们的研究,使得我们的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本文在前期的文献梳理时主要采用的就是文献分析法,本文对家庭集体主义、心理契约违背、离职倾向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从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发现不足和研究空白之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  2.问卷调查法:本文在前期数据收集和整理中运用的是问卷调查法,本文的问卷均是由国内外成熟量表改编和发展而成的,采用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主要是通过网络调研,最终获得了本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  3.统计分析方法:在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中不但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了测试;而且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信度效度检验以及变量间的回归分析。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与西方的研究相对应的是,在中国的环境下,心理契约违背仍然是影响离职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这个影响是同方向的。  (2)在心理契约违背出现到离职倾向的产生的过程中,家庭集体主义起到了非常明显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在中国情境下,家庭集体主义强的人,在受到心理契约违背后,离职倾向不强;也就是说,当中国的雇员产生了心理契约违背的情况时,家庭集体主义是他产生离职倾向的一个保险锁,只有再受到家庭集体主义的削弱之后,各种消极情绪才会产生离职倾向。  (3)在中国传统文化特殊背景下,性别的差异与家庭集体主义在心理契约违背对离职倾向影响中起到了三方交互调节作用,也可以这样说,家庭集体主义可以作为心理契约违背和离职倾向之间的一个保险,而性别这个因素则恰恰也是能调节家庭集体主义这个保险锁的一把钥匙。因此,得到的结论就是在家庭集体主义的文化情境下,男性的家庭集体主义观念越强,那么其在受到心理契约违背后,离职倾向不明显;而女性同样在家庭集体主义情境下,当受到心理契约违背时,更加倾向离职,这样就对心理契约违背和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起不到调节的作用。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有以下几点:  (1)本文通过文献的梳理以及理论和实证的支持下,提出了在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和背景下来讨论心理契约违背与离职倾向的联系,构建了三方交互作用的理论模型,探讨了在中国情境下,心理契约违背与离职倾向之间更深层次的作用关系以及双调节变量的应用。  (2)文化因素的调节作用。在Turnley等人的研究模型和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心理契约违背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而之前的研究领域基本上都是在个人与组织层面上进行分析,文化因素一直是个空白。因此,本研究的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将中国的文化因素加入到了心理契约违背和离职倾向的研究中去,并且得到了非常有显著性的研究结果,这对今后研究中国员工的离职倾向或者与离职相关的变量因素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性别的差异作为一个二次调节因素引入。其实性别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只探讨了作为控制变量的离职倾向的研究,很少会有学者关注到或者验证性别能否对离职倾向产生一定的效应。而本研究首次大胆的将性别因素作为一个二次调节变量加入到了概念模型中,在中国男女分工差异较大的历史文化下,探讨了男性和女性对离职倾向所产生的调节作用,并得到了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结果,为一些组织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供思路。  本研究的主要存在的不足:  (1)本研究的调查数据只是来源于我国一些地方的企业员工,虽然发放量也比较大,范围也在尽量的扩大,但是还是无法覆盖整个中国地区,这样的调查就导致了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地区局限性。本研究的对象没有行业区分,这就导致了研究结论比较概括而不专注于某一行业,这在行业的专业性建议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2)在本研究中,运用了自我报告的方法,这可能会引起对常用方法的偏见的关注(Podsakoff et al.,2003)。显然,这个并不会被视为一个致命的缺陷(e.g.Kline et al.,2000),也不应该引起太大的关注,因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三方互动的效应。就像Pierce et al.(1993)提到的,将常用的方法用在回归的主要效应上,从而可以消除交互项的影响。然而,未来的研究应该重新审视使用非自报告的措施来验证我们的研究结果。  (3)从定量数据中得出的结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研究者描述性的解释,这样有可能在数据结果的解释上会出现一些偏差或者理解分歧。所以,定性后续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一些在定性数据确定的问题,这将有助于继续推动在中国的心理契约违背-离职倾向的关系的理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