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家庭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偏好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
【6h】

家庭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偏好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导论

1.1研究目的与背景

1.1.1研究目的

1.1.2研究背景

1.2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1.2.1国外研究情况概述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4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创新之处

1.4.2不足之处

2.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的基本理论

2.1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的内涵

2.1.1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的定义

2.1.2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的表现形式

2.1.3非正式风险分担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

2.2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的区别

2.2.1是否拥有强制执行力

2.2.2成本与期望收益是否确定

2.2.3信息成本高低

2.2.4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

2.3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的联系

2.4家庭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偏好的内涵

3.1数据来源

3.2因变量构建

3.3影响家庭两种风险分担偏好的因素评析

3.4解释变量的构建与说明

3.4.1第一类户主特征变量的构建

3.4.2第二类家庭经济变量的构建

3.4.3第三类回报变量的构建

3.5模型设定

4.全国范围家庭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4.1第一类户主特征变量实证结果分析

4.1.1年龄因素与家庭偏好之间的关系

4.1.2农村户口对家庭偏好的影响

4.1.3兄弟姐妹数目对家庭偏好的影响

4.1.4婚姻状况对家庭偏好的影响

4.1.5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家庭偏好的影响

4.1.6户主是否为党员对家庭偏好的影响

4.1.7户主的健康状况对家庭偏好的影响

4.2第二类家庭经济变量的实证结果分析

4.2.1收入对家庭偏好的影响

4.2.2储蓄对家庭偏好的影响

4.3第三类回报变量的实证结果分析

4.4全国范围家庭样本偏好影响因素总结

5.农村范围家庭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5.1第一类户主特征变量的实证结果分析

5.1.1户主在当地是否为大姓对农村家庭偏好的影响

5.1.2户主年龄对农村家庭偏好的影响

5.1.3亲兄弟姐妹数目对农村家庭偏好的影响

5.2第二类家庭经济变量的实证结果分析

5.3第三类回报变量的实证结果分析

5.4农村范围家庭偏好影响因素总结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6.2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社会成员个体之间、社会组成单元家庭之间需要联系与交往,在此基础上社会形成了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关系网。这些关系网络对于内部成员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分担功能,此功能在中国社会中较为明显地表现为亲友之间的互助共济。本文研究的落脚点在于运用实证方法分析家庭在正式风险分担和社会自发产生的非正式风险分担之间资源安排的影响因素。  中国社会在几千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史中,受到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始终没能诞生正式风险分担制度。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高速发展,我国商业保险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使我国社会保险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成员应对风险的正式制度已经初步建成。与此同时,脱胎于旧制度的非正式风险分担的习俗依旧存在,家庭在疾病、灾害、婚丧嫁娶等风险对个体和家庭经济运行产生冲击时,相互之间仍采用互助共济的方式加以应对,这些制度的作用不应当被忽视。在我国当前多数家庭中,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共同构成了家庭风险管理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反映出大约85%的城乡家庭参与了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或者购买了商业保险产品,这些行为是家庭积极参与正式风险分担的信号,与此同时,家庭仍然积极维系自身所在的社会关系网络,以期望在风险来袭时,能够得到非正式风险分担的庇护,也就是说,两种风险分担方式被家庭同时运用。根据消费理论,在给定的两个“商品”——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家庭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其进行组合,并对这些组合进行排序。这个排序存在着主观性,与每个家庭自身偏好有关,家庭如果更重视确定的保障,就会更多地配置正式风险分担,反之,家庭如果更重视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和社会网络的参与和融入,就会更多地配置非正式风险分担。组合之中,两种商品的多寡,体现了家庭对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的排序,也就是家庭的偏好。尽管对单个家庭而言,偏好是存在特殊性,但是对整个社会整体而言,偏好存在着某种普遍规律性。这也就意味着部分具有共同特征的群体内部成员,可能会有相同的偏好。本文对具有相同制度偏好的家庭进行实证分析,挖掘这部分家庭的共同特征,解释家庭在两种风险分担方式上的偏好产生的原因。  在实证过程中,本文通过对家庭在两种风险分担中的资源分配的多寡,构建了一个反映家庭偏好的被解释变量,同时,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借鉴了国内外文献对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的研究,抽出了户主特征变量、家庭经济变量和回报变量纳入Probit二元回归模型,检验家庭在两种风险分担方式中的偏好是否存在着某些“共性”和影响因素的规律性,并进行合理性的解释。本文的主要结构如下:  第一章:导论。从家庭风险管理的角度引入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背景,同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进行阐释,给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对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做了必要的说明。  第二章: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的基本理论。本章首先从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的内涵出发,对两者的定义与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同时联系社会实际,讨论非正式风险分担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然后针对两种风险分担的区别和联系展开深入的分析。之后运用消费理论,对家庭的偏好进行分析,对下一章因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构建埋下伏笔。。  第三章:实证模型设计。本章主要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构建反映家庭在两种风险分担方式中进行资源分配的变量—vvariable作为因变量。与此同时,借鉴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将部分户主特征变量、家庭经济变量和两种风险分担的回报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纳入probit模型进行回归。  第四章,全国范围家庭样本实证结果分析。本章把全国范围的家庭样本都纳入模型中进行回归,详细分析家庭的各项因素与家庭偏好是否存在显著关联,同时联系原始数据、描述性统计和社会实际,对实证结果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第五章,农村范围家庭样本实证结果分析。本章只把农村范围的家庭样本纳入模型进行回归,同时引入农村特有的变量——户主在当地是否是大姓,总体考察农村家庭在两种风险分担上的偏好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本章对家庭在两种风险分担方式上的偏好进行总结,同时提出我们在大力推进正式风险分担时,也应当把非正式风险分担考虑到其中,作为正式制度的补充,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利用模型回归,本文得到的结论大致是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会更偏好正式风险分担。因此,未来中国社会有可能会跟目前较为发达的国家类似,家庭之间的人际来往将不再具备风险分担的作用。但是也需要看到,非正式风险分担在当前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正式风险分担对非正式的替代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除了受制于经济水平,还与受教育程度的发展、消费观念的改变、家庭观念的发展高度相关,这些影响因素的根源及发展轨迹决定了非正式风险分担的长期存在。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之中,存在的创新之处在于:  (一)本文首次运用微观经济层面的数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数据去研究家庭在正式与非正式风险分担选择上的偏好影响因素。国外关于非正式风险分担的研究大多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村落、部落级别上进行的研究,数据规模较小,本文采用的是在中国的全国层面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数据样本较多,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二)国内在研究中国社会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礼物馈赠、人情往来及亲友借出款项时,大多数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研究这一制度产生的根源,而本文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家庭行为,出发点不同。  (三)在模型的构建方面,从维系社会群体网络以达到风险分散的角度出发,将人情支出等作为参与非正式风险分担制度的成本来计量,量化比较家庭在两种风险分担中所付出的成本,构建出反应家庭偏好的二元虚拟变量vvariable。这一点是在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做出的延伸,也是本文的亮点之处。最后选择了Probit模型,定量分析家庭在两种风险分担上的偏好影响因素。  与此同时,本文在分析的过程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由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近几年才启动,因此无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只能运用截面数据研究家庭行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家庭金融调查能够做到对样本持续跟踪,滞后变量、家庭消费变化等也将被纳入模型之中,相信之后会得到更有意义的结果。  (二)本文是跟随CHFS数据而进行的分析,在某些方面因数据无法细化,不得不舍弃一些有价值的变量,另外问卷中尚有部分问题没有运用虚拟变量进行量化,而是直接运用文字进行描述,也使得本文在进行分析时存在缺漏。例如,问卷中h3002是如果您家庭今年的收入不足以负担开支,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会采取怎样的措施。部分家庭的回答是向儿女或者父母寻求帮助,部分家庭的回答是向朋友借,部分家庭的回答是通过减少支出,部分家庭的回答是动用以往储蓄等等,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衡量了家庭在面对收入波动时的风险分担安排。但是由于该问题的部分回答直接以文字纳入数据库,并没有进行分类,这样大量的家庭微观数据,家庭的回答具备多样性,使得这个问题没法转化为本文中的解释变量。  (三)由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存在大量的空值,在数据处理方面,本文将家庭在两种风险分担中所付出的成本为空值的样本删去,同时针对某些解释变量的空值,为尽量保留样本,将其填充为零值。这样处理可能造成样本的偏差。  (四)本文在变量的构建方面没有囊括家庭之间的非正式信贷,使得本文的回归存在一定缺失。这主要是由于家庭金融调查的问卷中,对家庭借出和借入的资金统计地较为笼统,把亲友之间的借贷与机构之间的借贷加总在一起。本文考虑到目前民间金融的发展较为活跃,并且在仔细查看原始数据之后发现,家庭出借的资金中最大的那笔借款很多是借给机构赚取高额收益,而并非借给自身所在的非正式风险分担网络中的亲友。在无法明确区分两者的情况下,本文不得不放弃非正式信贷。但是相信随着这个调查的成熟,在今后会做得更加细致,更有利于我们的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