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档案学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2000-2014年档案学核心期刊的研究
【6h】

我国档案学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2000-2014年档案学核心期刊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2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2.1 样本来源

2.2 数据收集

2.2.1 期刊选择

2.2.2 选文标准

2.2.3 指标确定

2.3 研究工具——CitespaeeⅢ相关说明

3 我国档案学研究现状的样本分析

3.1 我国档案学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分析

3.1.1 档案学研究核心期刊载文总量分析

3.1.2 档案学研究核心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3.2 我国档案学研究主体分析

3.2.1 档案学研究学者分析

3.2.2 档案学研究机构分析

3.3 我国档案学研究内容主题分析

3.3.1 档案学研究热点及演化分析

3.3.2 档案学研究主要领域分析

3.3.3 档案学研究前沿与趋势分析

3.4 我国档案学核心期刊论文的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4 我国档案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4.1 我国档案学研究取得的成就

4.1.1 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4.1.2 研究主体分布广泛

4.1.3 研究行为受到重视

4.1.4 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4.1.5 研究理论紧随时代

4.1.6 研究方法逐渐多元

4.1.7 研究内容日益完善

4.2 我国档案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4.2.1 研究成果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4.2.2 研究学者的分布不均匀

4.2.3 研究人员的发展后劲不足

4.2.4 研究领域的不平衡和少融合

4.2.5 研究理论部分生搬硬套

4.2.6 研究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4.2.7 研究内容的创新性仍需加强

4.3 进一步发展我国档案学研究的若干建议

4.3.1 健全学术成果的规范要求

4.3.2 鼓励各界档案人员参与研究

4.3.3 重视对后备力量的培养教育

4.3.4 加强研究领域间的有效融合

4.3.5 深化研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3.6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4.3.7 推动研究内容的持续创新

5 结语

5.1 研究的不足

5.1.1 研究数据主观有误

5.1.2 研究来源客观影响

5.1.3 研究工具存在缺陷

5.1.4 研究本身固有缺憾

5.2 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档案工作在我国源远流长,但档案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有过短暂的发展,建国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研究范围从业务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体系研究。改革开放之后至20世纪末,进入了恢复时期,并逐步繁荣,取得了之前时期无法企及的成就,档案事业、档案工作、档案学理论、档案教育都得到进步和提升。21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政治、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新技术、新思想的出现,档案学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也是一个新型的改革时期,对于档案管理来说,进入了电子文件管理的时代。
  相比于其他历史悠久的成熟学科,档案学无疑是年轻的,但在80余年的发展中可以看到,档案学从萌芽到创立,从幼小到壮大,从稚嫩到成熟,一直在不断进行创新,产生突破,实现飞跃,如今终于可以在社会科学的土地上有立足之地。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工作的深入,新的课题不断提出,档案学的研究必须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融合,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持久创造力。
  学科可视化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研究方法,从国外引入国内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主要在图书情报学、管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经济学、统计学等领域有所应用,在档案学方面的应用始于2010年,利用相关的软件,将数据经过信息可视化的处理变为知识,即通过信息可视化技术来实现知识可视化。
  本文以8本档案学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以核心期刊2000-2014年间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和综述后,设计研究思路,并进行数据的收集,对这15年间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番梳理,然后利用软件对研究主体,研究客体进行处理分析,绘制出相应的表格和图谱,发现这段时期档案学研究的主题内容和热点前沿,从图谱中总结归纳,得出档案学研究中的特点和问题,以及对未来的档案学研究如何发展进行一番理性思考,提出相关的措施,希望为今后档案学的研究提供借鉴。最后也指出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的展望,希望本研究今后能够得到更好完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