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先锋小说
【6h】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先锋小说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三、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方法建构与背景考察

第一节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研究方法的学理确证与体系建构

一、逻辑上的统一

二、实践上的统一

三、属性上的统一

四、尺度上的统一

第二节 “审美当代性”考察

一、意识形态问题

二、身份性问题

三、文化接受性问题

第三节 历史意识考察

一、文化失范和文化冲突

二、文化反省与文化批判

第二章 美学观点视域下的先锋小说

第一节 先锋小说述本分析

一、空白

二、图式

三、沉默

第二节 先锋小说形式分析

一、晚生感

二、迟到感

三、颓败感

第三节 先锋小说典型形象分析

一、次可述中的典型形象

二、超可述中的典型形象

三、反可述中的典型形象

四、类可述中的典型形象

第四节 自然审美理想视域下的先锋小说

一、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二、作为“审美倾向”的真实客观和自由浑然

三、作为“审美价值”的“人的和谐”

第三章 史学观点视域下的先锋小说

第一节 先锋小说底本研究

一、扭曲的表现

二、扭曲的原因

三、真实的溯源

第二节 先锋小说文化研究

一、叙述话语

二、表现内容

三、人物特性

四、典型形象

五、价值判断

第三节 人学思想视域下的先锋小说

一、从人的存在角度来看先锋小说

二、从人的本质角度来看先锋小说

三、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先锋小说

第四节 历史参照视域下的先锋小说

一、借用历史

二、回避历史

三、游戏历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先锋小说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产生过重大影响。三十多年来,学界对先锋小说的研究,主要有从西方文论入手,阐发作品的现代性、后现代性;或者从文化研究理论入手,探讨它的文化影响、文化价值和文化成因;还有从文学史入手,分析它的形成、传播和衰落等等。这些研究形成了许多当代文学批评史中的重要理论成果。但是,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先锋小说进行文本分析,尤其是将作品文本放置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视域下,用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进行分析研究的批评实践依旧非常少见,相关成果比较匮乏。这是先锋小说研究的一处空白,是先锋小说文学性阐释的待开发地。所以,用“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研究先锋小说,对于进一步开拓先锋小说的“文学性”视野,大有可为。
  首先,建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研究体系,分析审美与历史文化背景特征是研究的首要工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中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分析先锋小说,是一个从微观研究到宏观研究的统一过程。在逻辑上,辩证批判方法实现了微观的述本叙述和宏观的底本叙述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关键在于历史的真实感。在实践上,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现了微观的文本形式与宏观的文化特征的统一,二者统一的核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属性上,作为审美和历史主体的人实现了微观上文本形象与宏观上作品人学思想的统一,它们统一的关键是人的主体性地位。在尺度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促成了作为审美理想的自然和作为参照系统的历史的统一,它们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内在尺度。
  不仅如此,整体地把握先锋小说的审美与历史背景,还需要对八十年代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意识做一个梳理。对于审美特征,主要考察的是中国的“审美当代性”问题,它主要包含着“意识形态问题”、“身份性问题”、“接受性问题”三个方面的内容。意识形态问题,主要是权力意识形态的新旧转换问题、精英意识形态的创作问题、民间意识形态的参与问题。身份性问题指中国文化语境主体性的缺失和他者形象的自我塑造。接受性问题主要指文学创作者的接受的表层、中层和深层,并探讨文学消费者五种文化消费体验。从文化危机的角度审视历史意识,尤其是潜伏在先锋小说文本之下的历史意识,能够发现“文化失范与冲突、文化反省与反思”的印记。一方面规范的更迭,叙述的转变诠释了文化失范;内源性危机的反思,外源性危机的影响,展示了文化冲突的两个维度。另一方面对中心主义放弃,使绝对真理决定于个人视角,对二元对立的放弃,使本质的确证变得无限可能,这是文化反省的产物。文化批判则关注人的异化与复归。作者在历史中、艺术中、传统中疏离,而批评界却在人学观、向内转的观点中呼吁复归。
  其次,在美学观点视域下分析先锋小说,主要是对先锋小说审美本质和艺术观念的微观化分析。其中包含着文本叙述述本分析、文本形式分析、典型形象分析以及自然审美理想视域下的审美分析。通过对先锋小说叙述话语分析,空白、图式、沉默是先锋小说述本研究的切入点。空白诠释了真实幻觉、时间空间、生活感知的话语空间,隐含着历史的潜意识;图式以审美意识导向为目的,表现了文本的意指性过程;沉默则侧重表达,释放了价值理解,放大了文字表现,现实化了内心体验。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的视域下,“空白、图式、沉默”的审美意义都在于将文本中“最隐秘的东西,从内心深处揭示出来”。
  对于先锋小说的形式研究,主要从“异化”的角度入手。先锋小说作家的“晚生”导致作家同历史发生异化,文学作品形式呈现出一种“扭曲的真实”,“形象的历史”替代了“本质的历史”。“迟到”导致作家与写作发生异化。文本呈现的是艺术形式的模仿加变形,艺术观念模糊而复杂。“颓败”导致作家同时代发生异化,对个人感觉的无限放大,对意识形态的拒绝排斥,对传统叙述的竭力瓦解。
  关于先锋小说的典型形象问题,先锋小说中的典型塑造注重表现“典型观念、典型感受、典型体验、典型心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新的研究对象和视角。先锋小说突破可述性规范,将“次可述”、“超可述”、“反可述”、“类可述”事件纳入文本。文本中,先锋小说典型形象的叙述特征在于对传统叙述文本中“在场话语”与“缺场话语”的分割线位移与图式重组,直接表现为典型形象的平面化、镜像化、窥视化、虚无化等特征。
  马克思主义自然审美理想视域下的先锋小说研究,在三个维度上审视了文本中体现出的正反双重审美意蕴。审视“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既有乡土感、自然观的推崇,又有工具化、符号化的倾向;既有社会和人的双向生成,也有宏大叙事解构后的片面形式化;分析“作为审美倾向”的真实客观和自由浑然,既能看到心灵真实和异化真实,又能看到人的升华和形式迷宫;探究“作为审美价值”的“人性和谐”,既能看到总体的人的价值复归,又能看到人的本质破坏后,碎片的人的意识闪回。
  最后,在史学观点视域下分析先锋小说,主要是对先锋小说的“历史性”,即社会本质和思想内容进行宏观分析。其中包含着叙述底本研究、文化研究、人学思想和历史参照两种视域下的作品研究。关于叙述底本研究,主要探讨先锋小说底本中保留的历史真实感。先锋小说文本中时空顺序不再服务呈现而立足表现;空间顺序不再是聚焦和视点相互对应而是随意转换和失踪;情节顺序不再满足主题、逻辑、审美关系,而是放任述本对底本的任意改造。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的介入,解开了扭曲的原因,即特定历史背景中文本叙述“技术的引入、价值的松绑、经典的影响”。而社会存在中共同的“历史记忆、物质水平、人性欲望”又让我们在扭曲的形态中感受着历史真实感。
  关于先锋小说的文化研究,阿尔都塞的“问题式”理论提供了研究思路。政治的问题式和人的问题式反映了不同阶层对现实的想象关系,这是文化研究的路径。在先锋小说中,政治话语转变为人的话语,是叙述权力的下放;宏观叙述转变为微观叙述,是对总体性的反抗;社会人转变为社会中的人,是个体反思的张扬;典型向他者的转变,是对遮蔽话语的再现;二元对立向多元复合的转变,是对“正反”观念的解构。
  关于人学思想视域下的先锋小说研究,是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入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重要理论。先锋小说重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表现,但因为自然感官的扩大化、社会属性的倾斜化、精神意识中主体消失导致了审美的异化。先锋小说表现了人的“人化自然和人化世界”的实践本质,却因为对自然性的过度铺陈和对外部存在的拒斥,而走向了异端。先锋小说重视人的发现、个性创作,形成过文学声势,却因为人的扁平化、文本的过度形式化、创作方法的外源化而造成了发展的式微。
  历史参照视域下的先锋小说研究,主要考察历史参照下生发的先锋小说文本的诸多形态。“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是先锋小说历史参照文本表现的两个内核。先锋小说叙述文本通过借用历史体现了历史和人的双向生产;回避历史的文本则显现了历史因为缺席而存在,并挖掘出社会历史的最隐秘情怀;游戏历史则体现了历史外衣下的当代体验和戏仿历史中的人性主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