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90年代以来《人民日报》灾难报道理念转变研究——以1998年和2016年两次洪水报道为例
【6h】

90年代以来《人民日报》灾难报道理念转变研究——以1998年和2016年两次洪水报道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灾难的定义

二.灾难的特征

三.灾难报道的定义

四.灾难报道的特点

五.灾难报道的功能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历史溯源,探讨灾难报道的发展及转变等

二.对灾难报道操作应用层面的探讨

三.灾难报道的比较研究

四.关于1998和2016两次洪水报道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抽样方法

第一章 《人民日报》洪水报道实证分析

第一节 样本表面特征分析

一.样本数量分析

二.样本体裁分析

三.样本篇幅分析

四.样本版面分布分析

第二节 样本内容分析

一.报道来源分析

二.报道主题分析

三.报道对象

四.报道性质分析

五.报道主体媒介形象分析

第三节 两次洪灾报道的共性与原因分析

一.注重实效全程关注

二.官方话语主导正面报道为主

第二章 1998年和2016年洪水报道差异性分析

第一节 《人民日报》灾难报道内容转变

一.1998年:掩盖灾情,报喜不报忧

二.2016年:灾情全面公开注重平衡报道

第二节 《人民日报》灾难报道功能转变

一.1998年:政治宣传鼓动救灾

二.2016年:传递灾情反思监督

第三节:《人民日报》灾难报道基调转变

一.1998年:积极乐观的报道基调

二.2016年:客观理性的报道基调

第三章 《人民日报》灾难报道理念转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人民日报》灾难报道理念转变

一.从救灾宣传到科学认知灾难

二.以人为本理念不断深化

三.从天人对立到天人合一

第二节 灾难报道理念转变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下的影响

二.媒介组织内部环境

第四章 关于灾难报道的思考

一.灾难报道坚持信息的公开透明

二.创新灾难新闻报道模式

三.加强与新媒体之间的联动配合

四.加强灾难的反思性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难之邦,“人与灾难”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易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个水灾发生频繁的国家,洪水报道作为典型的灾难报道,是新闻业界讨论的重要话题。90年代以后,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环境发生巨大转变,中国新闻学完成第三次跨越,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成为社会共识;新媒体快速发展,形成强大网络舆论场,新的时代背景下,灾难新闻开始逐步走向正规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我们对于灾难的态度更坚强、理性、客观。因此,灾难报道理念转变是社会发展、国民思想进步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到网络新媒体时代,这种转变就尤为明显。以1998年的洪水报道为例,当时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主流新闻媒体团结在一起,报道内容偏重于宣扬抗灾斗争精神,坚定人民信心,而对于洪灾发生的具体原因,灾难的受灾伤亡情况,却没有明确的报道。这一时期,新闻媒介更像是一个宣传动员工具,为救灾抢险工作给群众做思想净化工作以便更好完成救灾工作。而到2016年,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民日报》面对当年发生的洪涝灾害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报道,探究灾难发生的原因,追踪灾难带来的后果、追究自然灾害背后人的责任、思考今后的防灾措施,以专业的视角、理性的态度及时向公众传递灾难信息,有效地引导舆论。
  2016年6月开始,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强降雨天气,洪涝灾害频繁,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受到广泛关注。新闻媒体成为人们了解灾情的重要渠道,作为我国的党委机关报,国内最权威的主流媒体之一,《人民日报》在传递灾情、引导舆论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当代,《人民日报》如何展示灾情?与1998年的特大洪水报道有何不同?造成两次洪水报道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比较两年的洪水报道能给我们带来怎么样启示?这些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本文立足国内已有的灾难新闻报道的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对1998和2016两次不同历史时期的洪水报道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文本分析法从灾难报道的数量、篇幅、来源、内容等角度对两次灾难报道,尤其是2016年的洪水报道呈现出来的新特点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出灾难报道理念的转变。通过对比笔者发现:《人民日报》在灾难报道理念呈现三个方向的转变:由救灾宣传向科学认知灾难;报道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深化;由天人对立的生态理念转向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
  生态反思性报道是2016年洪水报道的最大亮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理念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布局,在2016年的洪水报道中,《人民日报》展现出全新的报道视角,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出发对灾难进行理性科学的解读,
  此外,本文对《人民日报》所处的内部及外部传播环境进行分析,探究两年灾难报道发生转变的原因。从外部的社会环境来看,灾难报道主要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四个因素的因素的影响。从内部环境分析,灾难报道还受到媒介自我定位和价值取向、新闻从业者的素质和职业意识、行业内的整体格局三方面的影响。
  本文在最后对两次的洪水报道进行了总结和反思,笔者认为相比较1998年的洪水报道,《人民日报》在2016年中的报道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灾难报道要坚持信息的公开透明原则及时报道灾情信息和应对负面信息;其次要敢于创新灾难报道的模式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改进灾难报道的呈现方式;传统媒体要加强与新媒体的联动配合,积极融入新媒体,新旧媒体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最后,灾难报道还应加强灾难反思性报道。这样才能牢牢坚守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