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街道与自然景观交互情境的营造——以杭州市南山路为例
【6h】

城市街道与自然景观交互情境的营造——以杭州市南山路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4.1 中国古代书籍

1.4.2 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和相关文献

1.4.3 国外现代城市设计和相关文献

第二章:城市街道的释义及自然属性

2.1 “街”与“道’’的释义与演变

2.2 山水城市思想成为目前城市街道设计的思考角度之一

2.3 杭州市南山路的街道历史沿革与景观概况

2.3.1 历史沿革

2.3.2 街道景观概况

第三章:交互情境的概念

3.1 交互在城市设计中的解读

3.1.1 交互在城市设计中的交流含义

3.1.2 交互在城市设计中的互动含义

3.2 相关理念的借鉴与延伸

3.2.1 柯林·罗:交互是充满随性美的拼贴

3.2.2 黑川纪章:交互是模糊了界限的中间领域

3.3 “山水城市”理念中的“交互情境”

3.3.1 意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意义

3.3.2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艺术——中国古代的“交互情境”

3.3.3 小结:山水城市理念下的“交互情境”的概念

第四章:交互情境的营造方法

4.1 具有交互情境的城市街道的空间形态营造方法

4.1.1 顺应地形地貌,构建街道空间

4.1.2 利用标高的变化,营造有韵律的视觉效果

4.2 具有交互情境的城市街道的空间界面营造方法

4.2.1 营造具有渗透和模糊性的边界空间

4.2.2 营造具有虚实对比、藏露结合的空间立面

4.3 宜行、宜赏、宜游、宜居的功能定位

4.3.1 将生活情境融入城市街道

4.3.2 建立具有人的参与性的交互街道空间

4.4 利用街道的碎片空间,营造有价值、可寄情的小景观

4.5 具有交互情境的城市街道的色彩营造方法

4.5.1 根据城市文化或地域特色,构建相适应的城市色彩

4.5.2 利用色彩的心理暗示作用,传达城市街道的文化内涵

4.5.3 和谐统一,相融自然

第五章: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及喜人的成绩。与此同时,在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提倡下,通过我国建筑、景观、园林艺术、城市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学者共同努力,创建了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城市设计理念——“山水城市”。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城市设计理念也应该由原来的粗放性思想,逐步细化、具体。
  本文通过研究街道的原始属性为起点,借鉴“山水城市”理论,指出城市街道的发展应与自然相融。从“交互”一词的词源入手,解读“交互”在城市设计中的交流与互动的含义。同时借鉴柯林·罗与黑川纪章等外国建筑师的相关的城市设计理论,取其中适于我国国情的部分理念,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的美学概念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研究,对“交互情境”的定义、概念做出解释。本文以杭州市南山路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引入国内外多个设计案例,试图通过对具体的城市街道空间的分析、探索,最终推导出将自然景观与城市街道交互的情境营造方法:1、顺应地形地貌、利用标高变化进行空间形态的营造;2、建立具有渗透性、模糊性的边界空间,营造具有虚实、藏漏的空间立面;3、宜行、宜赏、宜游、宜居的功能定位;4、利用碎片空间营造有价值、可寄情的小景观;5、通过色彩的多重属性营造街道空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