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美育”和“艺术运动”——蔡元培与林风眠的教育改革实践(1920-30年代)
【6h】

“社会美育”和“艺术运动”——蔡元培与林风眠的教育改革实践(1920-30年代)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序论

“社会美育”和“艺术运动”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蔡元培“社会美育”实践

1.“社会美育”体系的逻辑构成

2.教育的重组与改革——塑造新的知识精英

2.1 北京大学改革

2.2 理念与制度的结合

3.社交群体及其外沿——从学院到社会

3.1 “兼容并包”的文化策略

3.2 知识精英群体的政治化

4.北京大学对社会的教育介入

4.1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4.2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

5.理念的传递——与出版媒介的合作

5.1 商务印书馆与北京大学的合作

5.2 教科书改革及其文化策略

6.小结

第二章 、林风眠“艺术运动”及其实践

1.1 近代中国艺术教育的中西之争

1.2 “中西调和”的学理回应

1.3 学院内的教学回应

2.实现艺术社会化——美术展览的历史使命

2.1 从“中国美术展览大会”到“北京艺术大会”

2.2 从第一次全国美展到艺术运动社的系列展览

2.3 从“艺术运动社”到“中国艺术运动社”

3.求诸于制度——大学院时期的政治理想

4.小结

第三章、“变”的本质及其行动策略——近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危机和回应

1.变革的本质及其效力

2.文化斗争意义上的“变”与“不变”

3.关于“变”与“不变”解决方案

3.1 寻求政治力量抑或知识力量

3.2 重建审美判断抑或文化体系

4.蔡元培和林风眠的文化传播策略

5.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蔡元培与林风眠都是中国艺术教育体系的创建者。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欲“以爱美的心真正底完成人类的生活”;林风眠则倡导艺术运动,欲以“为人生之艺术”启迪国民心智。蔡、林同为国立艺术院的创建者,对学院之期许却有所差异。蔡元培说“学院为研究学术而设”,在林风眠处,艺术院则是发起、推进艺术运动之所场。
  蔡元培是一位革命者,同时也是建立民国的一代立国者。就他而言,教育之责任乃在求国族、立新民,并不完全等同于洪堡以降西方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他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概念也超出了歌德、席勒的美育教化传统,更强调现代国民性的培养,统一于其“大学—精英—民众—国家”的建国方略,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和内涵。
  林风眠作为艺术家,以及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创建者,在艺术学院中以“中西调和”回应西风东渐,意在“整理东方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更提出“艺术运动”以为艺术实践之旗帜。他以“艺术创作—艺术运动—社会启蒙”为其行动之纲领。
  传统研究往往注重蔡元培“美育”思想和林风眠艺术教育实践之间的承接关系,本文则试图分析蔡、林二位先生艺术教育的理念之差异及其内在根源。
  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序论对蔡元培“社会美育”和林风眠“艺术运动”进行简要的概念梳理和文献综述。第一章通过对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以及他与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合作等事例,探讨蔡元培教育改革的策略及文化意涵。第二章梳理林风眠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和杭州国立艺术院的教育实践,通过对北京艺术大会和艺术运动社的分析,论述其思想中艺术运动和艺术教育之关系。第三章,则试图将蔡元培、林风眠的艺术/教育实践重置于现代中国社会史和艺术史的情境中,剖析这两种实践的内在因缘及其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戚晨曦;

  • 作者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 授予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 学科 美术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许江,范迪安,高世名,张颂仁;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J20-4;
  • 关键词

    蔡元培; 林风眠; 教育改革; 社会美育; 艺术运动;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