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包豪斯和美国——一部现代设计史的塑造
【6h】

包豪斯和美国——一部现代设计史的塑造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引言

一、世界为什么选择了包豪斯?

二、包豪斯的遗产

三、包豪斯和美国

四、宏观艺术史视野下的设计史研究

五、超越狭隘的艺术史语境

(一)、设计史在美国艺术史研究中的局限性

(二)、二十世纪以来美国艺术史书写中的设计问题

(三)、日渐开放的艺术史书写

(四)、方法论的框架

六、包豪斯过时了吗?

(一)、打破包豪斯作为显学的惯常

(二)、包豪斯的存在价值否决了包豪斯的永恒

七、包豪斯文献

(一)、包豪斯“出版文献”综述

(二)、“新”材料的发掘与实证、文献的二元比对

八、建立有价值的写作模式

(一)关于包豪斯的写作模式

(二)比较研究中的新问题

第二章、出走美国的包豪斯

一、校长出走

二、阴霾多愁的伦敦生涯

三、包豪斯的命运与哈佛的选择

四、斡旋于新大陆与纳粹之间

五、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与包豪斯的新生

六、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得到了什么?

七、编织美利坚的包豪斯关系网

九、美国的立场

第三章 包豪斯的美国梦

一、重建包豪斯

二、包豪斯终结于1938

三、“去包豪斯”背景下的芝加哥设计学院

四、超越包豪斯的设计学院

五、从“完整的产品”到“完整的人”

六、名亡实存的理想

七、末任校长的最后时光

八、莫霍里-纳吉与新包豪斯的遗产

九、女性的力量

第四章 格罗比乌斯的包豪斯异化实践

一、从德绍到林肯——重新出发的格罗比乌斯

二、立场的嬗变——哈佛教授格罗比乌斯

三、分道扬镳的包豪斯师徒

四、矛盾的根源

五、势力斗争中的哈佛设计研究生院

六、格罗比乌斯的哈佛遗产

第五章 承欧继美的黑山社区

一、黑山中闪耀的包豪斯之光

二、寂静蓝岭的乌托邦

三、实验精神萌芽于封闭社区

四、约瑟夫·阿尔伯斯在黑山的艺术教育实践

五、时过境迁——包豪斯理念在黑山学院的异化

六、与时俱进的包豪斯人

七、约瑟夫·阿尔伯斯的美国遗产

八、从贵族到精神贵族——安妮·阿尔伯斯在美国

九、作为黑山教员的包豪斯学生

十、包豪斯人在黑山权斗中的胜利

十一、走向伊甸湖

十二、黑山学院夏季学院

十三、德国人?还是美国人?

十四、成长于包豪斯的美国家族

十五、从黑山到耶鲁——阿尔伯斯的选择

十六、永不消逝的包豪斯之光

第六章、特殊的包豪斯人

一、孤独行走的赫伯特·拜耶

二、包豪斯关系网中的关键人物

三、远离东海岸的新世界

四、从贝伦斯到包豪斯——密斯与格罗比乌斯的宿命

五、从威森霍夫到伊利诺伊——独一无二的密斯·凡·德·罗

六、营造“国际风格”

七、和而不同的两位包豪斯校长

八、密斯的继承者们

第七章、来自美国本土的冲突与共生

一、从缺席到主持——经济大萧条前后的命运嬗变

二、新移民与本土从业者的设计冲突

三、欧美设计的文化差异

四、资本逐利背景下的美国设计

五、新移民与原住民的共生

第八章 美国“支配”下的包豪斯史

一、在美包豪斯人对留德包豪斯人的经济援助

二、美国主导下的新时代欧洲文艺复兴

三、美国援建“战后包豪斯”

四、包豪斯档案馆的建立与包豪斯历史的厘定

第九章、美国“塑造”世界艺术史

一、美国的艺术史立场

二、当代艺术,美国制造

三、世界艺术史塑造中的三个美国维度

四、从抽表到波普——美国的话语权

五、作为非原创作品的存在价值与视觉复制

六、从美利坚到全世界——文化主权的全面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自1919年诞生至今的近百年来,包豪斯逐渐发展成为了艺术史中不可逾越的篇章。无论之于现代设计、或是当代艺术,包豪斯都可被视作一门显学,在宏观视觉艺术史的范畴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然而,人们似乎更习惯于接受当下的结果,却甚少思考形成的过程。包豪斯在德国被纳粹势力关闭后,相当一批包豪斯人是作为“难民”辗转全球各地的。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包豪斯核心成员——创始人兼首位校长沃尔特·格罗比乌斯;以及在德期间最后一任校长密斯·凡·德·罗都选择了迁居美国。此外,本就出生于纽约的旅欧画家、创作《包豪斯宣言》封面木刻的莱昂内尔·费宁格;首位留校教学的包豪斯毕业生约瑟夫·阿尔伯斯与其夫人安妮·阿尔伯斯;设计出“瓦西里”钢管椅子的马歇·布鲁尔;改革版面编排的赫伯特·拜耶;以及强调科学实践的莫霍里-纳吉都进入了美国本土。虽然过程艰辛,但是他们最终都获得了这块新大陆的认可,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当代艺术、现代设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推动。
  除却这些教员,当年颇为活跃的包豪斯学生们——桑迪·沙文斯基、T·卢克斯·费宁格等也都在美国立足,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虽然过程极尽复杂,但是美国依然成为了包豪斯人们当时赖以为生的沃土。本文通过九个章节的探讨,尝试对1933年以来包豪斯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还原、分析和阐述,并力图通过对美国、德国、英国、奥地利、意大利、法国、瑞士、日本等多个国家的调研,以文献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剖析包豪斯通过美国获得当下历史地位的真相。此研究也将揭示出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是如何逐渐成长为世界艺术巨擘、并最终获得在世界现、当代艺术领域中重要地位的。
  本研究结束时,正值包豪斯百年之际,全世界似乎都酝酿着一股涌动且亢奋的气息。也许中国学者异于世界他国的独特立场,将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个源自西洋的艺术命题进行不同往常的解释。

著录项

  • 作者

    吕晓萌;

  • 作者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 授予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 学科 设计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杭间,王受之;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J171.209.5;
  • 关键词

    艺术设计; 现代史; 美国;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