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烧伤休克期应用人工胶体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6h】

烧伤休克期应用人工胶体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重度烧伤休克期应用不同人工胶体复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烧伤休克复苏应用人工胶体就凝血方面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方法:18头健康雌性巴马小型猪,体重(35.1±4.7)kg,术前禁食12h,禁水4h,陆眠宁Ⅱ(0.1ml/kg)镇静,3%戊巴比妥钠(0.5ml/kg)静脉麻醉,无菌术下行动脉、静脉置管,监测血液动力学及抽取血样标本用;留置导尿管,以记录尿量。术后1h用凝固汽油燃烧法造成小型猪颈后、背部及两侧体表面积(总数body surface area,TBSA)约为40%的Ⅲ°烧伤模型,按进入实验室先后顺序进行编号(1~18),EXCEL2007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为:琥珀酰明胶组(succinylated gelatin分组,胶体应用人工胶体琥珀酰明胶注射液)、羟乙基淀粉组(hydroxyethyl starch分组,HES,胶体应用人工胶体羟乙基淀粉(130/0.4))及异体血浆组(allogeneic plasma分组,胶体应用异体血浆)。在烧伤后2小时按国内通用烧伤休克液体复苏公式进行复苏治疗(伤后第一个24h每TBSA1%烧伤面积每公斤体重补充胶体和电解质液1.5ml,胶体与电解质液比例为0.5:1,总量的一半于伤后8h内输入,其余在后16h均匀输入,水分为S%葡萄糖液(70mL/kg);第二个24h,胶体和电解质液为第一个24h的一半,水分补充量不变)。以动物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均值artery pressure,MAP)维持在烧伤前的80%~100%范围,尿量0.5ml~1ml/(kg·h)区间来调节输液。非麻醉状态下,分别在烧伤前及烧伤后4h、8h、24h、48h抽取静脉血样标本,测定各组小型猪的血小板计数(ph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纤维蛋白酶原(fibrinogen,Fib)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PLT、PT、INR、APTT、Fib都有随着时间的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趋势(P<0.05),其中PT、INR、APTT、Fib时间与分组存在着交互作用(P<0.05)。与烧伤前比较,三组PT、INR、PLT、Fib在伤后24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Fib在伤后48h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LT值烧伤后均逐渐降低,并于烧伤后24h低于正常值(P<0.05),烧伤后48处于较低值(P<0.05);三组PT、INR值在烧伤后均逐渐延长,在伤后24h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伤后48h恢复烧伤前水平;三组Fib浓度烧伤后均逐渐升高,于伤后24h、48h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APTT在伤后逐渐延长,羟乙基淀粉组、异体血浆组在伤后24h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48h恢复到烧伤前水平;虽然异体血浆组在伤后8h出现PLT减少,PT、INR及APTT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乙基淀粉组Fib在伤后8h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血浆组APTT在伤后4h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异体血浆组比较,羟乙基淀粉组PT、INR在烧伤后48h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上均在在正常值范围之内;其余指标值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重度烧伤后休克期应用人工胶体与天然胶体进行休克复苏治疗,其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基本相似,并没有因为胶体的种类不同而出现有临床统计学意义凝血功能的不同改变;提示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可能与烧伤应激状态有关,而与应用人工胶体羟乙基淀粉(130/0.4)、琥珀酰明胶无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