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鼻窦炎关系的探讨
【6h】

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鼻窦炎关系的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4检查及手术方法

1.1.5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一般情况

1.2.3 Lund‐Mackay CT评估结果

1.2.5 鼻中隔偏曲各分组与CRSsNP发病率的关系

1.2.6 鼻中隔偏曲并发CRSsNP双侧鼻腔检查结果

1.3 讨论

1.3.1 鼻中隔偏曲位置与CRS的关系

1.3.2鼻中隔偏曲宽窄侧与CRS发病的关系

1.3.3 鼻中隔偏曲与下鼻甲及中鼻甲的关系

1.3.4窦口鼻道复合体周围变异与CRS的关系

1.3.5鼻窦CT在CRS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慢性鼻‐鼻窦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分析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鼻窦 CT分析探讨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
  对18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内镜、鼻窦轴位和/或冠位 CT扫描观察,所有鼻窦 CT均采用 Lund-Machay CT评分系统评估鼻窦炎发病情况。分析并统计鼻中隔偏曲方向、程度、鼻中隔偏曲位置在鼻窦炎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发病率。与鼻中隔偏曲方向一致的一侧鼻腔称为窄侧,反之为宽侧,分析宽窄两侧鼻窦炎发病率;根据张剑宁分组方法将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分为 A、B、C、D、E、F六组,分析并统计各偏曲组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发病率;通过鼻内镜观察鼻中隔偏曲两侧鼻腔结构改变情况。
  结果:
  18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中,并发CRSsNP的有129例,发病率为69.73%,其中鼻中隔偏曲宽侧并发CRSsNP的有87例,发病率较高,为67.44%;鼻中隔偏曲窄侧并发CRSsNP的有42例,发病率为32.56%;1、鼻窦炎组与对照组中鼻中隔偏曲方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中隔偏曲程度在鼻窦炎组和正常组之间比较,鼻中隔偏曲程度与慢性鼻窦炎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中重度鼻中隔偏曲与 CRSsNP有相关性;鼻中隔偏曲位置组之间比较,鼻中隔偏曲位置在鼻窦炎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鼻中隔高位偏曲与CRSsNP有相关性。2、根据Lund-Mackay鼻窦CT评估和计分方法,对入组患者鼻窦炎严重程度进行统计后发现,鼻腔宽侧部分鼻窦浑浊居多,其中以上颌窦、前组筛窦较显著。3、根据张剑宁对鼻中隔偏曲分组,18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中,有129例并发CRSsNP,其中 A组合并CRSsNP有12例;B组合并CRSsNP有14例;C组合并CRSsNP有15例;D组(高位,筛骨垂直板)合并CRSsNP有56例;E组合并CRSsNP有11例;F组合并CRSsNP有21例。其中高位偏曲组(D、F组)CRSsNP发病率最高,共77例。4、鼻中隔偏曲并发CRSsNP双侧鼻腔检查结果显示:中、下甲及钩突肥大等结构变异更常见于宽侧鼻腔;中甲反向屈曲和中甲受压多见于窄侧鼻腔。
  结论:
  1、鼻中隔偏曲患者中CRSsNP发病率较高,鼻中隔中重度偏曲及鼻中隔高位偏曲与CRSsNP的发生有相关性。2、鼻中隔偏曲宽侧CRSsNP发病率高于窄侧,鼻中隔偏曲宽侧上颌窦、前组筛窦发病率较显著。3、鼻中隔偏曲各分组中D、F组CRSsNP发病率较高。4、鼻中隔偏曲宽侧中鼻甲、下鼻甲及钩突肥大;中甲反向屈曲和中甲受压则常见于窄侧鼻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