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精神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因素关系的研究
【6h】

精神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因素关系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精神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第二部分精神病患者的家庭因素研究

第三部分精神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

第四部分精神病患者家庭心理行为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研究进展

附表

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精神病患者家庭环境、父母的心理行为方式与人格特征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临床精神科医生应该如何进行干预,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减缓疾病的进程、减轻疾病对患者整体生活的影响。 方法 1.收集样本的方法: 本研究选择在武汉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科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为病例组研究对象。其相应的入组标准为:①符合CCMD-3的相关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7-30岁;③从小与父母一起生活;④没有其它严重的慢性疾病;⑤父母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⑥病人及父母均愿意参加此项研究并完成问卷。依此入组标准纳入病例52例。 根据病例组对象的年龄及居住社区特征,选择条件近似的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除了没有明确诊断的精神疾病外,其它入组标准与病例组相同。共收集对照组研究对象58例。 2.研究采用的工具: 本研究所采用的评定工具包括: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防御方式问卷(DSQ)》、《人格诊断问卷(PDQ)》、自编的《心理教育讲座反馈表》。 3.问卷完成方法: 在本研究中,精神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接受《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防御方式问卷(DSQ)》、《人格诊断问卷(PDQ)》的评估。他们的父母分别接受《防御机制问卷》、《人格诊断问卷》的评估。病例组的家长分别在参加心理教育讲座前后完成《心理教育讲座反馈表》的评估。 在填写问卷前,研究者将向受拭说明问卷的填写方法、注意事项,然后由他们独立完成问卷。问卷回收前,研究者要检查问卷填写是否完整,检查合格后收回。4.统计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经检查合格的问卷回收后,所有资料直接录入SPSS11.5自带的数据库。根据数据的特征进行了t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处理。 结果 1.患者及其正常对照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结果: 1.1.与对照组相比,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心理困扰认可度低,更少采用自我缓解心理困扰方法,对自己既往的缓解心理困扰的方法的满意度也不高(p<0.01)。但他们却更乐意选择专业心理治疗的帮助(p<0.05)。 1.2.患者的SCL-90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比正常对照者差。 2.患者及其正常对照者家庭因素结果: 2.1.患者的家庭气氛、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明显比正常对照者差。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2.2.防御机制(DSQ)有关的结果: 2.2.1.与正常对照者相比,患者更容易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及神经症性防御机制这二类防御机制(P<0.05)。正好与他们所患精神疾病相吻合。 2.2.2.患者及其正常对照者成熟防御机制的得分都不高,且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他们都不太采用这类成熟的防御机制(P>0.05)。 2.2.3.患者及其对照者父母所使用的防御机制非常相似,这一特征在对照组父母中表现得更为突出(P<0.01)。这提示在一个家庭里,父母亲处事的方式都是很相近的。 2.2.4.DSQ的相关分析发现,父子之间DSQ各因子得分没有显著相关。而母子之间的DSQ各因子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0.01)。这说明,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心理行为倾向性的影响很可能是通过母亲来传递的。 2.3.人格特征(PDQ)有关的结果: 2.3.1.精神病患者的PDQ总分的95百分位及70-90百分位的病例出现率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DQ总分及各人格类型分非常明显地高出常模。这说明精神病患者发生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明显大于非精神病者。 2.3.2.父母之间PDQ总分及各人格类型分的相关性都很高,这提示夫妻双方的性格很相似。 2.3.3.母亲与子女PDQ总分及各人格类型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相关性。这提示,母亲作为婴儿或幼儿的主要看护者,她们的人格特征及行为方式对婴幼儿的人格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3.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因素关系的有关结果: 3.1.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及其对照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家庭环境因素,如家庭气氛、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密切相关。而患者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他们的家庭环境比正常对照者差。由此提示,家庭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 3.2.利用回归分析筛选出的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变量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所不同。实验组筛选出的变量为患者的DSQ成熟防御机制因子、神经症性防御因子与掩饰因子、父母关系、家庭收入、母亲的DSQ掩饰因子、父亲的PDQ总分。而对照组筛选出的变量为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母亲DSQ中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因子,研究对象本人DSQ的不成熟、成熟及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因子。这两变量的差异提示病人与其正常对照者所生存的家庭环境不同。其中,实验组所筛出的变量之间缺乏足够的逻辑性,而对照组的变量之间体现出内有的逻辑性。 4.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 心理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疾病对家庭的影响、自我减压等知识与技巧明显提高。这这提示专业人员的帮助对他们有意义。 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如下: 1.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家庭气氛、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等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家庭环境越好,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2.与父亲相比,母亲对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特征的影响更密切。母亲心理防御机制的水平越成熟,其子女的心理防御机制水平越高。 3.患者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比正常对照者高,而母亲人格特征与子女人格特征显著相关。这说明母亲作为婴儿或幼儿的主要看护者,她们的人格特征及行为方式对婴幼儿的人格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母亲健康的人格有利于培养子女拥有健康人格。 4.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精神病患者家属提高对精神疾病的理解,更好地处理疾病给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他们需要专业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