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
【6h】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检查仪器与方法

3观察内容

4资料整理与分析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病理结果

2常规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成像结果

3超声造影表现

4常规超声与CEUS对PLG鉴别诊断的效能

附图

讨论

1 PLG病理和流行病学特点凡是从胆囊壁突向囊腔内的病变均可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2 PLG的常规超声鉴别要点

3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

4 CEUS增强特征有助于对PLG的鉴别

5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CEUS时间参数比较

6 CEUS对胆囊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效能高于常规超声

7不足和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超声造影在胆囊及胆管疾病中的诊断作用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主要通过研究不同病理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造影特征和时间参数,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常规 B型超声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58例病人,应用超声造影进行对比观察,最终有病理结果的46例纳入了研究队列。常规超声检查包括数量、大小、是否有蒂、基底部宽窄、表面是否光滑、形态、回声强度(与肝脏比较)、胆囊壁连续性、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情况(是否有血流,测量其血流动力学参数)。超声造影测定息肉样病变的时间参数、造影剂分布特征、增强程度、病灶内血管构成形态、增强进出模式及增强进入顺序与病变最终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1病理结果:4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肿瘤性病变为10例,包括腺瘤6例(其中3例为腺瘤合并胆固醇性息肉),腺癌4例(其中2例为腺癌合并腺瘤);非肿瘤性病变为36例,包括胆固醇性息肉22例,炎性息肉2例,腺肌症10例,胆泥2例。24例息肉病变均伴发慢性胆囊炎。
  2常规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成像结果:肿瘤性病变(胆囊癌及腺瘤)呈规则或不规则性实性结节突入囊腔,大多基底部较宽(8例),4例胆囊癌均为宽基底,4例胆囊癌的胆囊壁均不连续,6例腺瘤的胆囊壁均连续。非肿瘤性病变(息肉、腺肌症及胆泥)窄蒂17例,宽基底19例。其中胆囊息肉多呈乳头状或椭圆形结节突向囊腔,大多可见细蒂与胆囊壁相连(17例),非肿瘤组病变所在处胆囊壁均连续性好;10例胆囊腺肌症均为局限性和节段性病变,均为宽基底,4例内部可见小囊性回声伴多发小结晶样强回声;本组研究病例还包括2例胆泥,无声影,不移动,均基底较宽。比较肿瘤组和非肿瘤组在胆囊壁连续性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比较肿瘤组与息肉组(胆固醇息肉及炎性息肉)的基底宽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本组肿瘤性病变8例有血流,2例无血流,非肿瘤病变仅2例有血流,腺肌症病变及胆泥内均未见血流信号。比较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的血流出现率,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息肉样病变(除外胆泥)最大直径≥1.0cm(23例)和<1.0cm(21例)分为两组进行对比研究,≥1.0cm组中肿瘤性病变7例(30.43%),其中4例胆囊癌病变均≥1.0cm,<1.0cm病变组中有3例(14.28%)为肿瘤性病变,均为胆囊腺瘤,虽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根据比例仍认为≥1.0cm组有较高肿瘤发生率的趋势。
  3超声造影表现:超声造影下除外2例胆泥始终未出现增强,余44例 PLG均可见病变内造影剂显影。本组10例肿瘤性病变(胆囊腺瘤和腺癌)均表现为不均匀性增强及高增强,进出模式多为“快进快出”(8例),增强进入顺序5例为“先中央后周边”,5例为“先周边后中央”。本组34例非肿瘤性病变(胆囊息肉和腺肌症)多表现为不均匀性(16例)、高增强(17例),造影剂进出方式绝大多数(22例)为“快进慢出”,其中10例腺肌症均为“快进慢出”,增强进入顺序息肉病变较多(18例)为“先中央后周边”,腺肌症10例均为“先周边后中央”。本组研究2例有充盈缺损现象均出现在肿瘤组(1例为腺瘤,1例为腺癌)。在病变内血管构筑形态上肿瘤组4种类型均可见,点状增强最多(5例),线状1例,分支状2例,2例棘状仅出现在胆囊癌中。非肿瘤组点状增强最多(20例),线状次多(12例),仅有少量分支状(2例),未见棘状,其中10例腺肌症均为线状。比较肿瘤组(胆囊癌及腺瘤)和非肿瘤组(息肉及腺肌症)的造影增强特征,两组在进出方式、病变内血管构筑形态和充盈缺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 P=0.000、0.022、0.048)。
  4超声造影时间参数:肿瘤性病变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及廓清时间分别为15.19±4.31s,26.03±6.70s及46.15±19.27s;非肿瘤性病变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及廓清时间分别为15.84±7.55s,34.32±18.51s,84.71±27.52s。两组比较达峰时间和廓清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36和0.000),而到达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8)。
  5所有46例病例中有3例为息肉合并腺瘤,有2例为腺瘤合并腺癌。胆囊内可有不同病理结节,其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和廓清时间是不同的。可提示胆囊内可能存在不同病理性质的病变。
  6造影前后病变大小的比较:胆囊肿瘤性病变造影前平均直径(2.27±1.64)cm,造影后平均直径(2.29±1.62)c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0);胆囊息肉病变造影前平均直径(0.96±0.27)cm,造影后平均直径(0.90±0.25) c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胆囊腺肌症造影前平均直径(1.50±1.20)cm,造影后平均直径(1.51±1.19)c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
  7常规超声对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其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77.78%,诊断准确率为78.26%;超声造影对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6.11%,诊断准确率为89.13%。因此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超声造影诊断效能较常规超声诊断效能高。
  结论:
  肿瘤性病变与病变大小有关。病变处胆囊壁的完整性是鉴别诊断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重要指标。基底部宽窄有助于鉴别胆囊肿瘤性病变和息肉。在彩色多普勒成像下出现血流的胆囊息肉样病变为肿瘤性质的可能性大。超声造影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内血流情况,提高病灶附着处基底部和胆囊壁的显示效果,达峰时间、廓清时间、增强进出模式、病灶内血管构筑形态在鉴别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中具有重要意义,造影剂的充盈缺损是胆囊肿瘤性病变的一个重要特征。超声造影还有助于对多发性胆囊息肉样病变内不同病变性质的鉴别。超声造影是常规超声检查的有效的辅助手段,可提高常规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因此对临床诊治和判断预后等方面均有裨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