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科学研究的立体场域——关于大学科学研究的新制度主义建构
【6h】

大学科学研究的立体场域——关于大学科学研究的新制度主义建构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的空间

第一节 新功能主义

第二节 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

一、制度主义

二、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起源

三、新制度主义的几个重要概念

四、新制度主义的发展和展望

第三节 科学社会学的观点与贡献

第四节 社会学角度的视点和思考

一、社会学文献中已有的触点

二、与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相关的研究领域现状和思考

三、研究路径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三章 非正式组织的科学研究行为规范

第一节 理解科学研究的组织概念和精神特质

一、无形学院

二、科学共同体

三、在社会学中运用“研究同行”概念

四、其他概念辨析

五、科学研究行为和精神特质

第二节 科学研究社交行为的研究

一、科学研究周期的六个阶段

二、科学研究的社交方式与关系分析

三、技术环境与科学研究组织的变迁

第三节 科学研究场域中的组织行为规范

一、科学研究的期望

二、各类科学研究组织的行为规范

三、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组织的特性

小结

第四章 正式组织的科学研究和规章

第一节 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的制度和制度化

一、中国大学正式组织的概貌

二、制度化的案例:人事规章与制度化

三、影响科学研究的关键制度要素

第二节 中国大学特殊的科层组织结构

一、美国大学的科层组织结构

二、中国大学独特的科层组织结构

三、中国大学组织变迁溯源

第三节 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的制度特性

小结

第五章 建构与解释

第一节 建构:立体场域中的制度矢量

第二节 科学研究者的个体认知和制度个体化

第三节 解释:道德和法律之外的研究失范现象

小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一、观察场所背景情况

附录二、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附录三、部分文本资料

后记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中国大学科学研究失范问题在最近十多年愈演愈烈,成为广被关注的社会问题。论文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和科学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出发,以大学科学研究为研究对象,在微观层面近距离观察并研究正式组织大学和非正式组织的无形学院、研究同行和科学共同体等科学研究组织,尝试建构制度矢量来解释当前中国大学研究失范问题。
   首先,研究了非正式组织的科学研究规范。通过分析科学研究周期六个阶段、科学研究社交行为和社交关系,科学研究组织在科学研究行为上被界分为无形学院、研究同行和科学共同体,并提出将“研究同行”概念运用于社会学的研究,分析科学研究行为的基础上修正了“无形学院”的定义。分析科学研究组织变迁发现技术环境变迁下的科学研究组织变迁结果导致科学研究组织专门化和分化,无形学院和研究同行在空间分布上越来越分散。科学研究场域的组织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在无形学院中与合作者是探索新领域、发现研究思路,在无形学院核心是寻求帮助,在无形学院外围是跟踪前沿,在研究同行中与认识的同行是表现卓越,与关注的同行是模仿前沿研究,与互不了解的同行是监督、期望承认,与科学共同体的科学家群体表象为遵守科学精神特质,即基本科研道德。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组织的特性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组织、研究同行的相对弱作用、无形学院的空间集聚性、无形学院核心群体的畸形强关系、薄弱的科学共同体。
   其次,分析了正式组织的科学研究和规章。分析中国大学中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制度特性和制度化过程,提出了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的制度特性。以人事规章和制度化为案例研究了规章在中国大学中的形成过程、制度化过程和合法化机制。影响科学研究的大学组织中的关键制度要素是:岗位聘任和职务晋升、科研工作量考核、科研条件、科研必要资源、研究奖励来源。中国大学组织的特性是:大学组织分职能的规章具有纵向特性;国家层面的制度边界;制度化的主体在大学层级;二维交叉结构的科层组织矩阵差异;以职能为组织原则。中国大学组织的变迁,在从帝制环境中学习日本和德国并建立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和计划经济时代学习苏联大学的过程中,带有很强的制度环境的制约,大学的科层组织带有强烈的中国特性。中国大学组织学习过程中遇到异质的制度环境,“模仿”机制失效,组织趋同现象受阻。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的制度特性主要表现在中国大学组织对科学研究的强作用:中国大学组织对科学研究的强期望,大学的强科学研究激励机制,以及大学规章的强“强制”机制。
   最后,尝试建构了大学科学研究所处的立体场域,分析科学研究者个体的认知和制度个体化现象,并解释中国大学科学研究失范现象。在布尔迪厄、伯顿·克拉克和周雪光教授关于大学和科学研究组织矩阵的论述基础上,建构了立体场域中的制度矢量,引入数学和物理学中关于矢量的概念来标识制度。同时考虑大学科学研究的立体场域的空间和变迁因素。认为中国当前严重的学术失范现象的制度原因是:大学正式组织的制度原因;科学研究非正式组织的制度原因;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的场域特征;科学研究者的个体认知来自个体经验的积累是在科学研究上越轨的重要原因;单纯从道德出发能圆满解决因为制度原因引起的研究失范的社会问题可能性还比较有限。
   论文尝试对一个敏感的社会话题、非传统的社会学选题在社会学视角下进行解释,从组织的制度原因中寻找答案。研究在方法上尝试对大学和科学研究组织的现象作近距离的、微观层面上的观察;在理论上尝试对中国大学科学研究进行制度解剖,建构了“立体场域”,将“场”这个本来是空间概念的物理学名词凸显其空间特性,并借用另一个数学和物理学名词“矢量”来标识社会学中的制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