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乌头类有毒中药常用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
【6h】

乌头类有毒中药常用配伍药对的物质基础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川乌与白芍配伍的物质基础研究

第二部分草乌与白芍配伍的物质基础研究

第三部分附子与大黄配伍的物质基础研究

第四部分附子与干姜配伍的物质基础研究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件一乌头类有毒中药及其常用配伍药味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研究概况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附件三: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乌头类有毒中药常用配伍药对的不同配伍比例在不同的配伍环境中,对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乌头类生物碱各成分及与之配伍中药的相关有效成分(芍药苷、葸醌类成分、酚类成分)进行含量分析,建立不同配伍关系中有毒或有效成分的化学库,确定乌头类有毒中药毒效反应的物质基础,探讨炮制及配伍规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方法:采用多指标评价体系评价乌头类有毒中药常用配伍药对的不同配伍比例在水煎液、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环境中毒效组分及毒效成分的变化,分别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改良异羟肟酸铁分光光度法测定乌头类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乌头类生物碱及配伍药味的芍药苷、葸醌类成分、酚类成分的含量。 结果:1.在川乌配伍(生川乌、制川乌)白芍、草乌(生草乌、制草乌)配伍白芍、附子(生附子、白附片、黑顺片)配伍大黄、附子(生附子、白附片、黑顺片)配伍干姜各配伍组中,总生物碱含量呈现升高趋势、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呈现部分升高或者降低的趋势,为不同配伍关系(配白芍、大黄、干姜)在临床使用的减毒增效科学内涵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乌头配伍白芍 配伍白芍后,不同药味和不同配伍比例间对总生物碱含量影响较小;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孵化后,总生物碱含量均有显著下降。可见配伍白芍在总生物碱水平上影响不大,但人工胃、肠液对总生物碱有影响。配伍白芍后,不同药味和不同配伍比例对酯型生物碱含量均有升高;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孵化后,生物碱含量均有显著升高。可见配伍白芍在酯型生物碱水平上有影响,以人工胃、肠液对其影响较大。配伍白芍后,不同药味和不同配伍比例的对总双酯型生物碱均略有减低,其中,生品的影响强于制品,随白芍含量升高有下降的趋势;草乌中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稳定性强于乌头碱,川乌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稳定性强于新乌头碱;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孵化后,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均有显著下降,但各单一生物碱均下降并保持稳定的含量。可见配伍白芍后对生品的影响强于制品,同时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稳定可能是保证药效的关键。配伍白芍后,不同药味和不同配伍比例对芍药苷含量影响较大。 3.附子配伍大黄 配伍大黄后,不同药味和不同配伍比例间对白附片总生物碱含量影响不同,生品影响不大,炮制品显著升高,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孵化后,总生物碱含量显著升高。可见配伍大黄在总生物碱水平上影响与药材含量有关。配伍大黄后,不同配伍比例的大黄对白附片酯型生物碱含量显著升高,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孵化后,同期相比略有下降。可见配伍大黄在酯型生物碱水平上有易响。配伍大黄后,不同配伍比例的大黄能减低白附片总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其中新乌头碱的稳定性强于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孵化后,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均有显著下降,但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稳定性强于乌头碱,以人工肠液最显著。配伍大黄后,不同配伍比例的白附片对大黄主要成分含量影响较小,人工胃液能提高其稳定性,人工肠液孵化影响不大。 4.附子配伍干姜配伍干姜后,不同药味和不同配伍比例间对自附片总生物碱含量有升高影响;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孵化后,总生物碱含量略有下降。可见配伍干姜在总生物碱水平上有影响,人工胃、肠液对总生物碱影响较小。配伍干姜后,不同药味和不同配伍比例间对白附片酯型生物碱含量略有升高,并随用量的增加逐步升高;在人工胃液孵化后,生物碱含量影响较小,人工肠液孵化后,略有下降。可见配伍干姜在酯型生物碱水平上有影响,以人工肠液影响大。配伍干姜后,不同药味和不同配伍比例间对白附片总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下降影响,其中次乌头碱的稳定性>新乌头碱>乌头碱;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孵化后,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均有显著下降,但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以人工肠液尤显。可见配伍干姜在双酯型生物碱水平上影响较大,但体内代谢增加其稳定性。同时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稳定可能是保证药效的关键。配伍干姜后,不同配伍比例的白附片降低干姜主要成分含量。 结论: 川乌(生川乌、制川乌)配伍白芍、草乌(生草乌、制草乌)配伍自芍、附子(生附子、白附片、黑顺片)配伍大黄、附子(生附子、白附片、黑顺片)配伍干姜各配伍组中,总生物碱含量呈现升高趋势、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呈现部分升高或者降低的起势,乌头碱的含量明显下降,总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基本里下降趋势,配伍药味有效成分的含量基本呈现升高趋势;建立了不同配伍关系中有毒或有效成分的化学库,确定了乌头类有毒中药常用配伍药对的毒效反应物质基础,从量的角度验证了乌头类有毒中药的炮制、久煎、配伍规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合理性、科学性,为不同配伍关系在临床使用的减毒增效科学内涵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