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交易效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一个城市化经济学分析框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6h】

交易效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一个城市化经济学分析框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资助、指导小组成员名单、图目录、表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特征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特征与意义

第二节研究方法、内容与结论

1.2.1研究方法

1.2.2内容与结论

1.2.3本文的新颖之处

注释

第二章交易效率与城市经济学演进

第一节城市经济学演进

2.1.1战国纷争的城市经济学演进

2.1.2古典区位理论的“衰落”与新经济地理学的“复兴”

2.1.3新古典经济学对城市经济问题的无奈

2.1.4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失而复得的原因

2.1.5结论与启示

第二节交易效率:一个分析城市化的独特视角

2.2.1交易效率思想渊源

2.2.2交易效率思想演进

2.2.3交易效率思想的飞跃

2.2.4交易效率与集聚和经济发展关系现状与问题

2.2.5用交易效率分析城市化的独特之处

注释

第三章交易效率一般分析框架

第一节交易效率、交易成本与模型度量

3.1.1交易效率的涵义

3.1.2交易效率与交易成本

3.1.3交易效率的模型化处理

第二节交易效率的内容与决定因素

3.2.1交易效率分类:分析的前提

3.2.2影响交易效率的硬条件

3.2.3影响交易效率的软条件

3.2.4对交易效率内生性的讨论

第三节对交易效率的衡量和计量处理

3.3.1交易成本难以衡量的原因

3.3.2一个衡量交易成本的文献综述

3.3.3对交易效率组成层面的构造

3.3.3对交易效率的计量处理方法

3.3.4对我国1997-2002年平均交易效率的衡量

第四节交易效率分析框架与其他分析框架的区别和联系

3.4.1“地理假说”对经济发展的主要观点

3.4.2“制度假说”有关经济发展的主要观点

3.4.3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分析框架

3.4.4交易效率框架与其他框架的区别和联系

3.4.5小结:研究交易效率的意义

注释

第四章交易效率、城市形成与城乡差距

第一节交易效率与城市形成

4.1.1城市形成的多维视角

4.1.2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与城市外生形成

4.1.3交易效率、报酬递增与城市形成

4.1.4交易效率与城市形成:一个小结

第二节交易效率、城乡差别与城乡二元结构

4.2.1引言

4.2.2一个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城乡二元结构的一般均衡模型

4.2.3一般均衡思想在解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合理性

第三节自发的制度演进、交易效率改进与城乡差别的消失

4.3.1城乡差别、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

4.3.2自发的制度演进与城乡差别

4.3.3交易效率改进的制度措施

4.3.4城乡差别的消失

第四节中国的城乡差距与交易效率:一个经验验证

4.4.1中国情形的特殊性

4.4.2改革开放以前的城乡差距与交易效率

4.4.3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差别与交易效率

4.4.4小结

注释

第五章交易效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系机制

第一节城市的交易集中与交易效率

5.5.1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

5.5.2城市的交易集中与交易效率优势

第二节交易效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般均衡模型

5.2.1 Yang-Rice模型与Krugman-Fujita模型之间的异同

5.2.2一个交易效率、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般均衡模型

第三节交易效率与城市化的双向联系机制

5.3.1引言

5.3.2交易效率对城市化的联系机制:一个初步推断

5.3.3城市化对交易效率的影响机制

第四节基于1997和2002年中国跨省数据的计量检验

5.4.1计量模型、度量指标与数据来源

5.4.2基本统计量信息与预处理

5.4.3信度分析与因素分析

5.4.4交易效率随着地区变异程度的衡量

5.4.5计量结果

5.4.6结论

注释

第六章交易效率、城市地价(租)升级与城郊化

第一节城市地价的影响因素

6.1.1地租与地价

6.1.2地价的影响因素

6.1.3城市地价的影响因素与交易效率

第二节交易效率与城市地(价)租升级

6.2.1制造商的竞租函数与运输效率

6.2.2商用办公公司的竞租曲线与旅行效率

6.2.3城市中的交易效率与地租升级:一个局部均衡

第三节交易效率动态改进、城郊化及其经验证据

6.3.1交易效率动态改进与城郊化:一个一般均衡视角

6.3.2交易效率、城市化与城郊化的长期关联

6.3.3来自北美的间接经验——交通改进与地价升级、城郊化

6.3.4来自中国大城市的证据——交易效率改善与城郊化

注释

第七章交易效率、城市位置、规模与级层体系

第一节交易效率与城市位置

7.1.1城市位置:一个多学科与历史视角

7.1.2交易效率与城市位置:经济学家们的分歧

7.1.3一个报酬递增与交通成本相互作用的城市位置模型

第二节交易效率与城市规模扩张

7.2.1城市规模的决定因素

7.2.2城市管理水平、交易效率软条件与城市规模扩张

7.2.3对我国城市规模政策的评论

第三节交易效率与城市级层体系

7.3.1有关城市级层的经典文献:一个简要回顾

7.3.2一个简化的交易效率与城市级层的Yang and Hogbin模型

7.3.3阻碍城市级层合理化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1830-1870年北美与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级层比较

7.4.1 1830-1870年北美城市级层体系的演进

7.4.2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级层体系的特征和经济原因

7.4.3一个比较性评论

注释

第八章交易效率、城市内生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交易效率与城市内生增长

8.1.1城市的外生与内生增长

8.1.2交易效率与城市内生增长的机制

8.1.3交易效率推动城市内生增长的途径

第二节中国人口流动、交易效率与城市内生增长

8.2.1人口流动对交易效率、经济发展的影响

8.2.2交易效率对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8.3.3人口流动、企业自由选址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性

第三节交易效率、城市中学习、创新与增长

8.3.1城市与学习、创新、知识积累之间的关联研究

8.3.2交易效率与城市中学习、创新与知识积累的联系机制

8.3.3一个简化的存在干中学、专业化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第四节来自中外的经验证据

8.4.1美国城市中的专利数量:一个间接经验

8.4.2中国科技创新与交易效率、城市的经验证据

8.4.3中外城市兴衰演变比较:一个全文经验小结

注释

第九章理论启示、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

第一节城市化进程中改进交易效率的现实选择

9.1.1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李约瑟之谜”

9.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难题

9.1 3提高交易效率推进中国城市化的现实选择

第二节交易效率与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9.2.1政府在经济中角色定位的经典表述

9.2.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为提高经济体交易效率

9.2.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目标、原则与可操作性

第三节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思路

9.3.1研究局限

9.3.2未来研究思路

注释

附录:交易效率与城市化——来自2002年中国50个代表城市的经验证据

1.交易效率指标分类与数据说明

2.研究设计与统计处理方法

3.对交易效率与城市化、城市经济发展的计量检验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对一个城市化经济学分析框架及其在中国进行应用,主要内容如下: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与本选题有关的文献以及其主要的结论和优缺点。 第三章为交易效率一般分析框架,主要介绍了交易效率涵义、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联、对交易效率的模型化、交易效率的主要内容与决定因素、交易效率的分类、内生性以及衡量和计量处理方法,与集聚经济框架之间的区别以及研究交易效率的意义等。 第四章循着第三章所说的交易效率分析框架,来考察和分析交易效率与城市形成的关系、交易效率与城乡二元结构内生出现的一般均衡模型、一般均衡思想在解释城市化问题上的合理性、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制度的自发演进与城乡差别、交易效率改进的制度措施、城乡差别的消失。 第五章论述了交易效率与工业化、城市化的主要联系机制。 第六章论述了交易效率与城市地价地租升级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重点阐述交易效率与城市位置、规模和级层体系之间的联系机制。 第八章着重论述了交易效率提高与城市内生增长的联系机制,指出了交易效率提高推动城市内生增长的具体途径:人力资本积累、学习、创新、研究与开发、内生的资本积累、内生的技术进步。接着主要针对中国现实,论述了人口流动与交易效率提高、城市内生增长的关系、交易效率提高与城市中学习、创新、知识积累之间关联机制以及相应的经验证据,最后通过比较中外城市兴衰简史为全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经验小结。 第九章是理论启示、政策建议与研究局限。从交易效率视角出发,提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所谓“李约瑟之谜”,指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难题,论述了提高交易效率推动城市化的现实选择,并论述了交易效率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目标、总原则以及其可操作性之间的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