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方哲学理念启示下的“中国近代问题”思考
【6h】

西方哲学理念启示下的“中国近代问题”思考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权力不受制约是中国近代问题的祸根

1.1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努力及未竟之工作

1.2近代问题的根源在古代最明显地表现为治乱更迭

1.3权力之祸非理念之祸

第二章 公意对权力的控制如何可能

2.1人性本身要求对权力进行制约

2.2制约权力的相关历史经验

2.3公意的结构特征和权力的消极边界

2.4舆论公意的不可干涉

2.5公意在什么情况下不可能?

2.6竞争性政治契约为公意制约权力提供了可能或机会

第三章 文化、知识与人的需要

3.1从个人或社会本位看中西理念的同构(质)

3.2柏林论决定论及其启示

3.3文化是理念(知识)的产物,理念(知识)是满足人们主观需要的工具

3.4个人需求与群体需求

3.5小结

第四章 论普世知识

4.1我国参考西方的成果

4.2普世价值的概念的澄清

4.3 重环境和个人的互动,区分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4.4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知识,以改变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面貌,包括中国传统治乱更迭的恶性循环问题,探求上述问题的根源。中国在探索了一百多年后,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近代遗留的权力不受制约问题尚没得到根本解决,如何看待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述问题本文把它称之为“中国近代问题”。“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问题”的祸端源于权力,权力和公意属于公共领域中的手段和主体,在公共领域中,人们的公意只有通过竞争性政治契约(民主选举)和舆论公意的自由才有可能。非法治社会无公意彰显的可能。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理念和制度不会失根,只要认真学习和引进,“它们”是能够成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的。因为文化本身只不过知识创造出来用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工具而已。西方文化不是普世的,但西方文化中所蕴含的某些公共知识具有普世的意义,值得学习。“仁心”属于私人道德,要把私人道德与“公共善”严格区分,“公共善”的实现依赖于以人民主权为根基的“制衡宪政”。本文第一章发现问题,即把近代中国人思考的“中国治乱更迭问题”归结为权力的祸端。第二章思考什么是公意,公意在什么情况下、如何才能行使公权,防止权力的祸端,实现控制权力。第三章思考中国人必须要面对的中西文化问题,解答何谓文化,文化的实质是什么,同时回答何以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先进理念具有普世性。第四章对上述所借鉴的理念进行补充说明西方某些普世理念的相关内容。

著录项

  • 作者

    王彬;

  •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

  • 授予单位 湘潭大学;
  • 学科 外国哲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高捍东;
  • 年度 201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D69-05;
  • 关键词

    政治权力; 民族文化; 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