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参附注射液联合细胞因子对人脐血和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生成及功能的影响
【6h】

参附注射液联合细胞因子对人脐血和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生成及功能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英文缩写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树突状细胞及在血液病治疗中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SFI)联合细胞因子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s)和急性髓性白血病:M2细胞系HL-60细胞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DCs)生成及功能的影响。 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参附注射液(终浓度分别为9.38mg/ml,18.75mg/ml,37.5mg/ml、75mg/ml和150mg/ml生药浓度)、粒-巨噬细胞集落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及GM-CSF+IL-4联合不同浓度SFI三种组合在体外诱导培养CBMNCs及HL-60细胞,获得DCs。倒置显微镜和Wright染色观察DCs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型(CD83、CDla、HLA-DR、CD80)的表达率;MTT法检测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llo-MLR)鉴定DCs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测定DCs培养上清液中INF-γ的含量。 结果 1.形态改变:处理前HL-60细胞、CBMNCs细胞呈球形,悬浮生长,表面光滑。仅加入GM-CSF及IL-4培养2天后,两组部分细胞体积增大、增殖并开始表现多形性,培养8~12天左右时可见较多具有典型树突状突起的细胞。而单独应用不同浓度SFI培养的HL-60细胞及CBMNCs细胞可见:150mg/ml、75mg/ml SFI处理孔细胞全部破碎死亡,37.5mg/ml细胞增殖缓慢,18.75mg/ml、9.38mg/ml处理孔中细胞体积增大并增殖明显,但培养至8~12天均未见具有树突状突起的细胞。GM-CSF+IL-4联合不同浓度SFI诱导培养的HL-60细胞及CBMNCs细胞呈现不同的变化:150mg/ml SFI组中细胞全部破碎死亡、75mg/ml SFI组体积稍增大,但增殖缓慢,且树突状突起的细胞少见;但在37.5mg/ml、18.75mg/ml、9.38mg/ml SFI处理孔中细胞体积增大并增殖,培养8~12天左右时典型树突状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尤以HL-60细胞18.75mg/ml SFI组和CBMNCs37.5mg/ml SFI组DCs形态的细胞比例最高,并可见细胞集落。 2.细胞表型:培养前HL-60细胞、CBMNCs以及空白对照组的DCs表型CD83、CDla、HLA-DR、CD80表达很低。而单独以SFI诱导培养的HL-60细胞和CBMNCs上述DCs表型表达仍不高。以GM-CSF+IL-4诱导8~12天后,细胞表型表达率均高于培养前和单独以SFI培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L-60-DCs分别为8.33%±1.76%、11.86%±3.86%、7.70%±1.51%and 1.82%±0.27%。CBMNC-DCs分别 12.36%±2.79%、15.23%±2.04%、26.90%±6.17%and14.6%±4.31%)(P<0.05,HL-60-DCs的CD80,CBMNC.DCs的HLA.DR除外)。以GM—CSF+IL.4和不同浓度SFI诱导培养后,HL-60细胞以18.75mg/mlSFI+GM-CSF+IL-4 和 CBMNCs 细胞以 37.5mg/mlSFI+GM-CSF+IL-4培养的DCs标志表达最高,分别为HL-60-DCs CD83 18.75%±6.18%、CDla 24.32%±7.44%、HLA-DR 26.99%±7.42%和 CD80 18.24%+3.13%,CBMNC-DCs为27.33%±8.26%、39.28%±9.41%、49.43%±15.89%和32.07%±5.92%,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有很好的协同作用(p<0.05)。GM-CSF+IL-4与其他浓度SFI联用DCs表型表达率虽高于单用GM-CSF+IL-4培养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CBMNCs和HL-60细胞相比,HLA-DR、CD80表达率CBMNCs高于HL-60细胞,有显著差异(p<0.01),CD83、CD1a无显著差异(p>0.05)。 3.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HL-60细胞和CBMNCs的空白对照组以及18.75mg/ml SFI培养组仅有较弱的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且随着效靶比增加,刺激能力没有相应提高。在HL-60细胞、CBMNCs细胞中以GM-CSF+IL-4或SFI与GM-CSF+IL-4联用培养的DCs,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高于上述各组细胞。当效靶比为1:100,1:30,1:10时,刺激指数分别为HL-60-DCs 1.606±0.074 VS.2.280±0.097 VS.2.415±0.090和2.106±0.174 VS.2.728±0.125 VS.3.196±0.137,CBMNC-DCs为1.827±0.129 VS.2.217±0.157 VS.2.503±0.159和2.218±0.160 VS.2.632±0.079 VS.3.143±0.043(均r=0.949,P<0.01)。并且SFI与GM-CSF+IL-4联用组显著高于GM-CSF+IL-4组(p<0.05)。HL-60-DCs和CBMNC-DCs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 4.INF-γ的分泌水平:HL-60细胞与CBMNCs不同组合条件下培养的上清中均有不同程度INF-γ,的分泌,其中18.75mg/ml SFI组INF-γ含量低于GM-CSF+IL-4组HL-60(22.887±7.575)pg/ml VS.(37.350±8.306)pg/ml,CBMNCs(30.630±6.993)pg/ml VS.(48.020±9.280)pg/ml(p<0.01)。GM-CSF+IL-4联合SFI组中GM-CSF+IL-4联合18.75mg/mlSFI组培养的HL-60细胞和37.5mg/ml SFI组培养的CBMNCs上清中INF-γ含量显著高于GM-CSF+IL-4联合其他浓度SFI培养的细胞,分别为HL-60细胞组(73.340±14.402)pg/ml,CBMNCs组(90.410±12.189)pg/ml(p<0.01),且有很好的协同作用(p<0.05)。其他浓度SFI组含量不同程度的高于GM-CSF+IL-4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HL-60细胞和CBMNCs两组细胞分泌INF-γ作用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1.体外单用SFI不能诱导人脐血和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分化为DCs。 2.体外单用GM-CSF+IL-4可诱导人脐血和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分化为DCs,并具有DCs的特异性标志及功能,但不成熟。 3.适当浓度SFI联合GM-CSF+IL-4在体外能更有效地诱导人脐血和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分化为DCs,并促进DCs成熟,增强DCs功能。 4. SFI联合GM-CSF+IL-4在体外诱导培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DCs的最佳浓度为37.5mg/ml,诱导急性髓性白血病分化为DCs的最佳浓度为18.75mg/ml,且与GM-CSF+IL-4联合使用时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5.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浓度的SFI具有抑制或促进人脐血和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双向调节作用。 6.脐血诱导培养的DCs抗原提呈能力与急性髓性白血病源的DCs相似。 7.成熟DCs可分泌INF-γ,同时其抗原递呈能力也相应提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