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海弄堂里的王琦瑶们——从空间角度论王安忆《长恨歌》
【6h】

上海弄堂里的王琦瑶们——从空间角度论王安忆《长恨歌》

代理获取

目录

引言

第一章移民作家:他者的空间、非怀旧的书写

1.1他者的空间

1.2新感觉派的边缘空间

1.3大城市的大英雄

1.4大城市的小人物

1.4.1白流苏们的公馆

1.4.2王琦瑶们的弄堂

1.5非怀旧的作品

1.6王安忆的边缘空间

第二章移民城市:弄堂、爱丽丝公寓、邬桥、平安里

2.1移民城市,他者的空间

2.1.1上海的兴起

2.1.2移民的城市

2.2空间转移——弄堂的女人

2.2.1弄堂

2.2.2爱丽丝公寓

2.2.3邬桥

2.2.4平安里

第三章王琦瑶们的日常空间:边缘角色、边缘空间

3.1王琦瑶们边缘角色

3.2王琦瑶们的日常生活空间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在上海书写中,王安忆主要表现了一个世纪以及一个时代的转型中的上海。本文从《长恨歌》这部非常富于才情的小说出发,分析她对上海空间的表现。她把弄堂放置于中心的地位;关注女性的孤独与生存困境;在日常生活的书写中把人物的命运与时局的大背景结合起来;他异的空间反映了作者潜在的边缘意识和非家园感。 《长恨歌》这部小说,反映了上海的都市变奏。通过一位生活在弄堂里的女性的一生,王安忆演绎的其实是一个存活在她自己多年以来的记忆和想象的上海。孤独与漂浮这种弥散性的氛围,填充了作家创作的空间。在这一点上,王安忆继承了新感觉派的传统,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是作者潜在的边缘意识和非家园感。作为大革命的经历者,茅盾体现了一种作为历史的亲历者的姿态,他要描述的是大时代的大英雄。但王安忆接近的是历史的芯子,她更接近民间的、阴性的、小市民的和消费的上海。张爱玲是真正能捕捉30年代上海生活情趣的人,而王安忆对上海的理解有了真正的“沧桑感”。王安忆通过对王琦瑶弄堂生活空间的再现表现了女性对生活的热情和旺盛的生命力。 王琦瑶的一生,大部分时候是平凡而非轰轰烈烈的。她在这个城市实实在在地成长,对生命、对人生有着朴素而顽强的认识。她的一生展示了在社会形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弄堂里的生活仍然可以按照自己固有的运转模式前行,一代传一代。这是这座城市恒常的世俗情态。 王安忆对历史真实和现实真实所抱有的几近虔诚的真诚,她在《长恨歌》中让历史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出现,穿越时间、历史的迷雾,探寻着个体生命、生存的秘密。在人文精神迷失的语境下,王安忆却仍然坚守着思想者的角色。在她的作品中,既有真诚的世俗关怀,着眼于现实人生的描摹,同时又积极探求人生的无限意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