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大公报》舆论看民初京津地方对西俗的反应
【6h】

从《大公报》舆论看民初京津地方对西俗的反应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民初《大公报》舆论聚焦的西俗要项

(一)历法习俗

(二)服饰风俗

(三)女性习俗

(四)婚姻习俗

(五)消费风尚

(六)娱乐风尚

(七)交通风俗

二、 《大公报》舆论反映的西俗传播特征

(一)洋化

(二)非衡

(三)重商

三、从《大公报》看各界对西俗的反应

(一)官方的干预

1.官方关注西俗的动因

2.官方采取的措施

(二)商界的态度

1.商界关注西俗的动因

2.商界的应对举措

(三)文化界的关注

1.文化界关注西俗的动因

2.文化界对西俗的反应

四、从《大公报》看西俗传入的启蒙意义与强国意义

(一)报中反映的民智启蒙要项

(二)阻碍西俗启蒙的因素

(三)贯穿始终的“救亡”、“强国”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大公报》是民初北方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它对当时京津地方的社会面貌有着形象地反映,其中也记录了西方社会风俗的传播概况。审视这些关于西俗传播的舆沦,既可以发现民初西俗东渐的总体特征,也有助于了解当时京津社会各界对西俗的不同反应,从而认识到西俗传播所具有的重要历史意义。 鉴于此,本文以民国初期《大公报》舆论特征,考察京津地方对西俗的反应。 第一部分,逐一展列了民初《大公报》舆论所聚焦的西俗要项,包括历法、服饰、女性、婚姻、消费、娱乐、交通等。具体讲,一方面包括西方的风俗习惯,即近代西方国家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长期形成的共同习惯,如衣着、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等方面的好尚、信仰和禁忌;另一方面指西方的社会风气,即近代西方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思想言行方面的普遍倾向,如生活上追求奢糜、.讲究时髦、推崇自由等。 第二部分,分析以上这些舆论,不难发现在民初京津地方西俗的传播呈现出洋化、非衡及重商的特征。“洋化”是指在民初社会风尚失去传统导向和控制的时期,人们盲目推崇一切西俗的行为;“非衡”是指民初西俗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阶级间的不均衡传播状况;“重商”则指西俗传播带动了西方生活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同商业关系密切,同时,还表现在对西方商业习俗的重视和学习上。 第三部分,通过《大公报》中相关舆论,具体考察民初官方、商界及文化界分别关注哪些西俗,以及关注的原因,从而探究民初西俗在传播过程中所体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此外,进一步考察了社会各界对西俗采取的不同反应,有助于全面了解民初世人对西俗的认识,及西俗在京津地方所处的传播环境。第四部分,结合《大公报》中有关西俗的舆论,归结出民初西俗传播的民智启蒙意义和救亡、强国意义。前者是对西俗中“文明”、“科学”和“健康卫生”一面的认识,后者则是对西俗在强壮民族和强大国家方面重要性的体会。此外,还对西俗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封建价值观的顽固性、传统风俗的实用性、风俗演变的规律性等阻力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到西俗启蒙意义受损的原因。 民初《大公报》借助新闻、言论、杂录、来函等栏目,围绕近代西方社会风俗展开了讨论,不论是除旧布新的主变,还是思源求本的主守,都将开民智的启蒙要求和救亡精神贯穿始终,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演变和文化变迁轨迹,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