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今古文经学对《内经》学术传承的影响
【6h】

今古文经学对《内经》学术传承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文献综述

前言

1 经学与《内经》中的今古文字

1.1 经今古文字的起源

1.2 古文与籀文

1.3 经书中的今古文字

1.4 《内经》中的今古文字分析

1.5 小 结

2 经学中的今古文五行理论对《内经》中五行理论的影响

2.1 古文五行与古文《尚书》

2.2 古文《尚书》的辨伪

2.3 经学中今古文五行配属对《内经》五行理论的影响

2.3.1 汉以前祭祀及五德终始中的五行理论

2.3.2 《史记》中的五行配属与《内经》五行配属之比较

2.3.3 经学中祭祀五藏五行配属与《内经》五行配属之比较

2.3.4 五经与《内经》中五味配属五行之比较

2.3.5 《春秋繁露》中五官五行配属与《内经》五行配属之比较

2.4 小 结

3 今古文经学两种学风对《内经》注疏的影响

3.1 今古文经学对后世注疏风格的影响

3.2 今古文经学两种学风对《内经》注疏的影响

3.3 《素问》王冰注与《太素》杨上善注之今古文异同分析

3.4 清代古文经学家与医家注疏《内经》的比较

3.5 小结

4 结语

5 附录

5.1 汉代六经师承授受表(摘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5.2 汉代群经立于学官者之表(摘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5.3 廖平录今古文经学书目表(摘自廖平《今古学考》)

5.4 《内经》中的其他古今字

5.5 《素问》王冰注与《太素》杨上善注文异同分析

参考文献

查新报告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儒、释、道通常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然佛学本非源自中国,道家于官修目录归于诸子之列,则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非儒家莫属。而儒学要旨自当归属于以《诗》、《书》、《易》、《礼》、《春秋》(《乐》经早佚,或散见于《礼》经之中)五经为基础的经学之中。自秦有“掌通古今”的博士官起,汉以后的博士几乎为经师所垄断。后世在五经之上衍出九经、十三经,亦或是朱子的四书等,均是儒家孔孟思想的演绎和提炼。因此,在这两千余年的历史中,经学的传承牵系着中国学术的大脉。而经学自孔子删订六经之后,又经历了秦汉两代相接的特殊历史变革时期,演变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支风格迥异的经学派别。这两种经学派别之争一经肇始,便一发而不可收,自汉时起绵延至今。那么,欲把握中国传统学术的精髓,必然要对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进行探讨。如章太炎先生曾言:“讲国学而不明派别,将有望洋兴叹、无所适从之感。”[1]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二样同讲阴阳五行,在两千余年经学统领中国传统学术核心的背景下,今古文经学对《内经》的学术传承有着怎样的影响,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孔子删订六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文献整理事件。但孔子与经书的关系,后世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却说法不一: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为孔子所作,古文经学家认为六经自古就有,孔子仅删述而已。无论孰是孰非,五经典籍历经王朝的更替,焚书坑儒之灾,文字的变革,至西汉时已不复春秋时原貌。因此,在西汉初期经历过黄老时期的休养生息之后,经书的传承大抵如伏生口授《尚书》,讲求家法师承。而至汉武末年,孔子壁中古文经书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今文经学的传承格局。这些古文经书均由先秦古文书写,在文字上有别于用时行隶书所书的今文经书,对于当时的汉儒而言难识难读,因而仅传训诂而已。今古文经学的学术分野亦由此而逐渐清晰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使现有典籍得以更好的承继下去,刘向父子的校书工程应运而生。对于中医学而言,《黄帝内经》之名首见于今古文经学纷争兴盛的两汉时期,与《内经》同时的诸多中医经典也与五经、诸子典籍一样经受过刘向、刘歆父子主持的经籍文献整理。而虽为父子,刘向主倡今文经学,刘歆却偏执于古文经学,如《汉书·刘向传》云:“歆数以(《春秋左氏传》)难向,向不能非间也,然犹自持《谷梁》义。”[1]可见今古文经学之间的学术鸿沟在当时已愈裂愈大。此外,刘向还撰《尚书五行传》,于经学中发挥五行理论。后世学者责其“功在《七略》,罪在《五行传》”,意为此五行理论为经师杜撰,有碍五经大义。至东汉末郑玄校注五经时,出现今文五行与古文五行两种不同五行说的争议,而这种争议则直接关乎中医五行理论中五行与五脏的配属关系。今古文经学的论争因西汉发现古文经书而起,至东汉古文经学地位日益强势,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的分歧己由今古文字之别而转为学术派系之争。今文经学倡导发挥五经的微言大义,务求通经致用,古文经学强调对经书的名物训诂,讲求实事求是——这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治学途径。不论《内经》中篇章的内容是何时代的思想,其书编辑成文在刘向校书时的西汉已无异议。那么,在这个今古文字经历隶变的巨大文字变革时期,《内经》中是否也有诸如五经中的今古文字之别,这些今古文字对于解读《内经》有何文献价值;在今文经学占据博士官主导地位的西汉,今古文经学之间的分歧与隔阂会在《内经》中得到怎样的体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种不同治学态度对后世医家传承注疏《内经》又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就这三个论题进行详尽的阐述。
   因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先由文字上的差异而起,本文首先亦从今古文字入手,参照经书中今古文字的不同,将《内经》各版本中的今古文一一对应拣出,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内经》与经书一样经历过秦书同文与汉代文字隶变的过程;其次,从五经中今文经与古文经五行配属五藏不同的内容着眼,参合《内经》五行配属中有别于主流今文五行配属的条文,证明现行的《内经》五行理论受到当时今文五行配属的影响,而间残有非今文五行配属的痕迹;最后,从今古文两种不同的治学态度出发,审视杨上善《太素》注与王冰《素问》注语之不同,阐述今古文经学不仅在客观文字及理论上影响着《内经》学术思想,今文经与古文经两种不同的学术风格同样也渗透进后世医家对于《内经》的注疏、发微之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医学术渐至形成有类于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两种不同治学态度。
   通过上述研究,笔者认为:今古文经学因汉代文字的今古不同而起,所倡行的五行学说又有今古文之别,这些经学上的争端均影响着《内经》的文字与五行理论。许慎曾言:“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1]辨析五经中的今古文字,可达到“垂后”及“识古”的目的。如金德建先生所论:“我们想推究汉代经传的沿革变迁,只能从汉代的异文当中加以考察。我们分析这些异文,便能够明晾汉时某种经传流传今文本或者古文本;明晾汉时经传今古文本子前后的一番沿革变迁。”[2]这同样也可以拿来诠释《内经》中今古文字的意义。一来考镜源流,辨别版本时代;二则可更好的训释古文经意,勿使解经时偏离了古文本义。根据分析比较经学中今古文五行理论与现存《内经》文献中的五行理论,本文对于《内经》中的五行理论持以下观点:一、《内经》中的主流五行理论与两汉经学博士所主导的五行理论一样,应当是受今文五行影响而成型;二、无论中医是否还在运用五行理论指导临床,缕清中医学五行理论与今古文经学五行理论的渊源关系,有益于我们从文化根本上理解《内经》中的五行理论;三、无论今文经学的五行理论与《内经》中的五行理论出现的时间孰先孰后,我们至今尚无法证明五行理论与中医学的结合并非单纯的医疗实践结果;四、先秦两汉时期的五行理论纷繁复杂,最后归拢于今文五行配属。但在今古文经学争论剧烈的两汉时期,有着两种甚至是多种五行配属关系存在,这些有别于今文五行的五行配属不仅存在于某些经学典籍中,也同样存在于《内经》之中;五、以孙诒让等后世学者所论而言,将五经相关五行配属五味文句参照于《内经》中的相关篇章,五经文字的五行配属当有“譌互”现象,至少由此看出今古文经学家所论的儒家经典与《内经》理论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
   经学由文字的今古之别最终转而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经说之分,传统学术遂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学态度。今文经学讲求发挥孔子的微言大义,当学以致用,如清代今学家廖平所言:“今学书皆为王制”,可用以治世,方显经学真旨;古文经学家倡导名物训诂,对于经书当实事求是,如古文经学家所言:“六经皆史”,客观求证,所有所据,才能明晰经文本真。这两种风格迥异的学风自汉时有今古文经学之争起至今,一直牵系着经学传承的脉络,造就出一代又一代各守其法的今文经学家与古文经学家。将王冰与杨上善注疏《内经》的风格与今古文经学两种治学之风相类比,笔者发现,经学中的今古文之争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医学《内经》学术的传承,即杨氏注文多类古文经学家重实事求是,而王氏注文多类今文经学家重义理发挥。再比较清代古文经学家与医家对《内经》的注疏:临床医家注重发挥《内经》医理,并以其理施用于临证治验,而古文经学家则更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力求训示经文真意,还其原貌,以达“考镜源流”之旨。可知《内经》的学术传承亦是赓续着名物训诂与通经致用这两种不同经学学术风格而走到今天的,这是本文论述今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内经》学术传承的主要意义所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虽相互对峙,势不两立,却共同将传统经学学术传承至今。对于《内经》的学术传承而言,文献研究好比以“考镜源流”为主旨的古文经学,临床治疗犹如以“通经致用”为指归的今文经学,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担负着中医《内经》学术传承的重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