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外历史会通教学探究——以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下册)为例
【6h】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外历史会通教学探究——以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下册)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历史会通的概念解析

(三)研究现状分析

1.中外历史教学的意义

2.中外历史教学的方法

(四)研究方法

一、中外历史会通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1.实现历史与社会课程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价值追求

2.克服新课程改革后教材编排上的逻辑缺陷

3.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发展

(二)可行性分析

1.教科书中关于会通的教学资源

2.从通史角度梳理教学资源

二、关于中外历史会通教学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一)对教师的调查问卷

(二)会通教学现状分析

1.对课程认识不清楚

2.掌握学情不充分

3.教材整合不合理

4.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教学方面能力不足

2.学生参与课堂程度不足

三、中外历史会通教学的途径

(一)课程标准:引领中外会通的教学理念

(二)历史教材:提供中外会通的资源平台

(三)课堂教学:开辟中外会通的教学天地

四、中外历史会通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中外历史会通教学的原则

1.多维度原则

2.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

(二)中外历史会通教学的方法

1.比较教学法

2.知识迁移法

3.基于不同史观的教学方法

五、中外历史会通教学案例分析

(一)《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教学设计

(二)案例教学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浙江省初中阶段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涵盖地理、历史等内容的综合课程。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八年级历史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中外历史的会通教学。然而教师在向学生讲授中外历史时,发现学生掌握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普遍缺乏中外会通的认知。
  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下册)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教材中关于中外历史的教学资源。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解读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探究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中外历史会通教学的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目前社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中外历史会通教学的现状,同时分析在中外会通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外历史会通教学的途径,原则和主要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与反思。文章旨在提出切实可行、实践有效的具体措施,努力丰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相关理论,提高《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中外历史会通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必要性从三个方面来看:实现历史与社会课程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价值追求;克服新课程改革后教材编排上的逻辑缺陷以及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发展。可行性分析主要通过对教科书中关于中外会通的教学资源分析和从通史角度梳理教学资源来论述。
  第二部分针对中外历史会通教学的现状设计一份针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从问卷中反映出当前关于中外会通教学的问题,有教师对课程认识不清楚,对学情掌握不充分,在教材整合方面存在不合理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方法也较单一。中外会通教学问题背后的原因不外乎教师教学方面能力不足和学生参与课堂程度不足。
  第三部分是针对调查问卷出现的问题来探讨中外会通历史教学的途径。运用课程标准来引领中外会通的教学理念;用好历史教材提供中外会通的资源平台;展开课堂教学开辟中外会通的教学天地。
  第四部分为中外历史会通教学的原则和方法。针对前文调查问卷反映的问题,提出中外历史会通教学的原则应是多维度原则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原则,主要方法有比较法、知识迁移法和基于不同史观的教学方法等。比较法应先掌握基本史实,再确定比较内容,最后升华比较结论。知识迁移法的前提是落实好基本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来促进迁移,巧做试题巩固新旧知识。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文明史观范式、全球史观范式和近代化史观来推动中外历史会通教学,促进学生中外历史会通意识的形成。
  第五部分通过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案例选取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最后一课《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在案例教学中尽量渗透中外历史会通教学的途径、原则和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