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实务探析——以“蓝丝带”项目为例
【6h】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实务探析——以“蓝丝带”项目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的研究综述

2.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因素的研究综述

3.对流动儿童适应干预的研究综述

4.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实务干预的研究综述

(四)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研究思路

二、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韵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基本状况

1.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状况

2.流动儿童人际适应状况

3.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状况

(二)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存在的问题

1.学习习惯与行为较差,缺乏学习专注力

2.社交主动性低下,人际冲突频繁

3.情绪管理能力差,自我评价不高

(三)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1.自身因素

2.同伴因素

3.学校因素

(四)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需求分析

1.提高学习适应能力的需求

2.提高人际适应能力的需求

3.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需求

三、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实务干预

(一)小组理念阐述

(二)小组的基本情况

(三)小组的前期准备

1.工作人员安排

2.小组成员的筛选

3.小组活动的安排

(四)小组工作的开展

1.小组初期

2.小组中期

3.小组后期

(五)小组工作的评估

1.改变认知偏差,提高学习适应能力

2.开展互动,学习人际交往技能

3.管理情绪,自我效能感增加

四、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地涌入城市。在“家庭化”的趋势下,大批流动儿童跟随家人迁入到城市,这使他们需要重新适应陌生的生活环境,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学校适应问题。学生阶段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承载着人生中重要的发展任务。流动儿童面临着一系列的学校适应问题,这将影响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该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在认知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对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蓝丝带”项目为例,采用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学习、人际、心理三个维度对Z学校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着学习习惯与行为较差、缺乏学习专注力,社交主动性低下、人际冲突频繁,情绪管理能力差、自我评价较低等诸多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自身因素、同伴因素和学校因素,其中流动儿童的认知偏差尤为突出。其次,了解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的基本需求,以认知行为理论为指导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通过开展小组工作,纠正成员消极错误的认知,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行为。最后,对小组工作进行评估,发现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能力、人际适应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均得到了提升,这也表明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小组工作开展的成效是有限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工作方法单一,只采用小组工作这一种社会工作方法,没有综合运用多种社会工作方法。二是没有去调动教师的力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其效果受到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