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探究
【6h】

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探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个人观点

(三)思路、难点和创新点

1.本文研究思路

2.本文研究难点

3.本文创新点

一、拉布里奥拉实践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及其过程

(一)历史背景

1.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工人运动的实践

2.时代的发展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二)思想渊源

1.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

2.维科历史哲学的影响

3.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影响

(三)转向实践哲学的过程

1.黑格尔左派

2.对黑格尔体系的反叛

3.转向实践哲学

二、拉布里奥拉实践哲学的基本框架及其特点

(一)实践哲学是一种科学方法和实践指南

1.实践哲学是一种科学方法

2.实践哲学是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南

(二)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

1.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社会生活环境

2.人类所创造的社会生环境对自然的影响

(三)实践是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

1.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

2.人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本质

(四)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人类社会活动及其特点

2.共产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3.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的实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五)拉布里奥拉实践哲学的特点

1.注重实践发展的历史性与整体性

2.强调实践活动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三、拉布里奥拉实践哲学与其他思想的碰撞

(一)实践哲学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碰撞

1.社会达尔文主义解释历史的生物学视角

2.实践哲学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批判

(二)实践哲学与“历史因素论"的碰撞

1. “历史因素论"对历史发展中诸因素均衡作用的主张

2.实践哲学对“历史因素论”的批判

(三)实践哲学与新康德主义的碰撞

1.新康德主义对“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倡导

2.实践哲学对新康德主义的批判

四、拉布里奥拉实践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地位及当代启示

(一)拉布里奥拉实践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地位

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2.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二)拉布里奥拉实践哲学的局限性

1.对实践与人类历史发展间关系的认识不够全面

2.对实践“辩证法"的理解有一定的片面性

(三)拉布里奥拉实践哲学的当代启示

1.“实践发展的整体性"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2.“实践的主体性”对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启示

3.“实践活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对我们研究“中国问题"的启示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哲学,这对于国内外学界许多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学者来说已是一个基本共识,然而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解却颇有争议。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是第一个明确地把马克思哲学定义为“实践哲学”的人,他的实践哲学是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可绕过的一环。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界对于拉布里奥拉实践哲学的研究还屈指可数,鉴于上述情况,本文拟对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真正地揭示出拉布里奥拉实践哲学的全貌,从而进一步推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探讨。
  本文正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紧密关联的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拉布里奥拉实践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以及拉布里奥拉转向实践哲学的过程。从历史背景来看,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垄断阶段,工人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遭到了种种歪曲和修正。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拉布里奥拉才开启了实践哲学的探索之路。在思想渊源方面,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与黑格尔辩证法、维科历史主义哲学尤其是马克思实践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个人的著述活动来看,拉布里奥拉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变化才最终转向实践哲学的。
  第二部分:从自然观、历史观以及共产主义思想这三个紧密联系的部分,对拉布里奥拉实践哲学的基本内容进行全面的剖析和系统的研究,以期呈现其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昭示其的特点。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拉布里奥拉实践哲学与其它思潮的碰撞。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在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遭到了诸多的歪曲和挑战,而拉布里奥拉则用他的实践哲学对当时流行的错误思潮社会展开了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四部分:全面分析拉布里奥拉实践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地位,阐释其当代的启示。一方面,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同时也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另一方面,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也带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诸多启示。
  总之,系统研究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不仅有利于我们在争议和交流中,在与各种思潮的碰撞中,全面、准确的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而且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