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中国精神认同研究——以《感动中国》节目为例
【6h】

大学生中国精神认同研究——以《感动中国》节目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1 认同概述

2.1.1 认同的概念

2.1.2 认同的内涵

2.2 中国精神

2.2.1 中国精神的概念

2.2.2 中国精神的内涵

2.2.3 中国精神的特点

2.3 大学生中国精神认同

2.3.1 大学生特殊的历史地位

2.3.2 大学生中国精神认同的具体内涵

2.3.3 大学生中国精神认同的现实意义

3.1 节目概况

3.1.2 年度人物的推选办法

3.1.3 年度人物的评选原则

3.2 典型人物特点

3.2.1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2.2 平凡之处的不平凡

3.2.3 职业身份的多元化

3.3 典型人物蕴含的中国精神

3.3.1 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魅力

3.3.2 爱党、爱国、爱民的责任担当

3.3.3 敢想、敢做、敢闯的进取创新

3.3.4 无私、无畏、无惧的舍己救人

3.3.5 坚信、坚持、坚定的执着坚毅

4 大学生中国精神认同实证研究

4.1 现状调研

4.1.1 调研目的

4.1.2 调研设计

4.2 现状分析

4.2.1 样本基本情况

4.2.2 单因素方差分析

4.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研究结论与问题成因

4.3.1 中国精神认同教育欠缺

4.3.2 社会宣传引导不到位

4.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

4.3.4 个人认知与行动存在脱节

5 国家精神认同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国际中国家精神认同的特点

5.1.1 政府主导,加大投入

5.1.2 高校引导,注重实践

5.1.3 兼容并蓄,不断完善

5.2 经验借鉴

5.2.1 政府加强政策指导,加大投入力度

5.2.2 高校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5.2.3 多方合力,构建综合教育体系

5.2.4 吐故纳新,取世界文化之精华

6 提升大学生中国精神认同的策略

6.1 提升大学生中国精神认同的基本原则

6.1.1 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6.1.2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

6.1.3 坚持继承弘扬与发展创新相统一

6.2 提升大学生中国精神认同的重要途径

6.2.1 以个人自我教育为基础,提升中国精神认同的主体素质

6.2.2 以学校综合教育为主场,完善中国精神认同的教育体系

6.2.3 以社会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中国精神认同的良好氛围

6.2.4 以网络道德规范为准则,改善中国精神认同的舆论环境

6.2.5 以国家文明创建为目标,加强中国精神认同的制度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
  当前,经济全球化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给我国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西方的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政治倾向,隐蔽性和欺骗性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对我国人民的思想产生巨大冲击,尤其是大学生。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是中国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他们对中国精神的认同状况,事关我国的前途和命运。
  《感动中国》节目是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精神的经典之作,它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史诗。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中国精神认同的现状,通过以《感动中国》节目为例,立足于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调查访谈和个案研究等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运用方差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总体状况良好,但是在文化程度、学生干部、政治面貌和专业类别四大因素中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我国国家、社会、高校在中国精神教育上存在不足,同时也说明大学生个人在中国精神认同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
  大学生中国精神认同的培育是一项强基固本的系统工程,需要落在实处。提升大学生中国精神的认同既要从国际入手,借鉴其他国家在精神认同教育方面的有效经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更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在大学生中国精神认同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在社会引导、学校管理和网络宣传方面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认同之外,还需要大学生从提升自身素质,努力学好理论知识,积极践行等途径,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