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市场与分工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义乌商圈”为例
【6h】

基于市场与分工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义乌商圈”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论文框架设计

第三节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相关文献述评

第一节国外学者研究区域间经济关系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中国政府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第三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第四节市场与分工理论回顾

第三章理论分析

第一节市场规模拓展与交易效率提高

第二节区际分工与市场主导下的模式转换

第三节共享型市场、分工经济性与地区间经济交换

第四节市场规模、产业扩散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章模型分析

第一节“核心——外围”模型的简化表述

第二节可能存在的“陷阱”与有形之手的作用

第五章 “义乌商圈”案例分析

第一节大规模市场主导下的分工协作特征

第二节“义乌商圈”核心层的地区专业化

第三节“义乌商圈”核心层区域间的经济收敛趋势

第六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主要结论

第二节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种不平衡日益威胁到社会的公平、和谐、安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逐步形成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清晰,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成为摆在理论界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和不存在运输成本的假定条件下,古典理论或新古典理论认为,不管最初的差异如何,万能的市场将最终带来区域的趋同。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存在运输成本的假定条件下,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间发展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初始对称的两区域在内生非对称因素或足够强大的外生冲击条件下,区域发展的趋异很有可能是经济更为稳定的均衡。与此预言不符的是,在市场规模不对称的情况下,义乌及其周边地区的许多企业围绕义乌市场,依托基于本地比较利益的分工组织生产,形成了一个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结构非常明显的“义乌商圈”,在此基础上,商圈的核心层各区域逐渐显现出经济增长收敛的特征。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着眼于从市场规模扩张、区际分工转换和产业扩散三方面来考察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和变化趋势,不仅解释了既有理论和现实的不符,而且概括出了与以往理论不尽相同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本文共分六章: (1)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同时,给出了研究思路、主要方法、篇章结构以及创新点;最后对本文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分析。 (2)对国内外有关区域经济协调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重点对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问题与趋势等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3)从市场规模拓展与交易效率提高、区际分工与市场主导下的模式转换、共享型市场与区域间经济交换、市场规模与产业扩散等方面展开论述,阐明了由市场扩大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 (4)在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外围”模型作出简化表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模型中各因素变动作用于两区域发展的机理,得出所在地市场规模的单方面扩大有可能成为两区域发展失衡的重要因素,强调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可以避免两区域的非均衡结果。 (5)以义乌商圈为案例,通过对商圈的实证分析,揭示其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地方专业化和区域分工协作特征,并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 (6)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指出在经济协调发展中,在建设区域共享的统一市场的同时,要明确政府定位,注意区域间的分工协作,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对区域分工的协调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