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股市特殊性的原因探寻
【6h】

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股市特殊性的原因探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四节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关于市场有效性的争论

第一节有效市场假说(EMH)

一、有效市场假说的发展

二、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

三、有效市场的涵义

四、对有效市场假说的评价

第二节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

一、有限理性个体行为研究

二、群体行为研究

三、有限套利研究

四、对行为金融学的评价

第三章周期波动: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二、中国经济周期的运行情况

第二节股票市场的周期波动

一、股市周期的含义

二、中国股市周期的运行情况

第三节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关系研究

一、基丁EMH的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关系

二、中国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关系研究

第四节中国股市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第四章中国股市周期波动的原因探析

第一节中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不相关的原因探析

一、对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探析

二、对中国股票市场特色的探析

三、小结

第二节 中国股市周期波动的博弈分析

一、中国股市政策效应博弈模型

二、政策效应博弈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周期波动的解释

第三节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政策制定者--角色纠偏,有效监管

二、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提高公司质量

三、投资者--行为规范、理性投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我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问题曾经或正在困扰着众多理论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诸多学者试图选取各种变量、建立各种不同的模型对其进行研究,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一方面是由于股票市场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以往的研究多是在传统主流经济学关于有效市场假说(EMH)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后,认为EMH并不适合用来分析中国这一新兴资本市场的问题,相对而言,行为金融学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故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行为金融学关于“有限理性”、“群体行为”和“有限套利”的基础之上的。 本论文从周期波动的角度揭示我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实证方面,本文采用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CEMAC)每月发布的中国宏观景气指数中的一致指数取代名义GDP增长率作为经济周期的划分依据,将1991年1月至2008年4月的宏观经济划分为四个半周期;摒弃股票技术分析中现成的周期划分方法而严格按照股市周期的含义,采用简单的“底--底”方法,将1991年1月至2008年4月的上证指数划分为两个半周期;通过比较发现我国股市周期是与经济周期背离的,不具备对实体经济的预测功能。 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进行原因探寻,即解释我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背离的原因,并揭示我国股票市场周期波动的直接原因。由于“有限理性”、“羊群行为”和“有限套利”充斥着市场,中国股市不是一个有效市场。又由于“政策市”、“股权分置”和上市公司缺陷等中国股市特有现象的存在,使得中国的投资者热衷于追逐由“高抛低吸”带来的价差收益,而很少有人会为得到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而采取长期持有的投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以预期股利(预期利润)为中介的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周期波动传导机制不成立,政策因素成为决定股市周期波动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政策效应博弈模型”,结合中国股市发展历程对这一推论进行了说明和论证,最后围绕“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导向的资本市场定位”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以使我国的实体经济成为股市运行的基础,发挥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预测功能。 对我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相关性问题进行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采取的研究角度、选取的经济变量、研究论证的过程和得到的研究结论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的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相关性及波动规律的正确把握,有利于监管机构有的放矢地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避免盲目干预市场;有利于投资者合理预测市场走势,避免盲目追涨杀跌;最终有利于价值投资理念的树立,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