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传统戏曲中多媒体视觉化手法运用研究——以蒲剧《西厢记》为例
【6h】

中国传统戏曲中多媒体视觉化手法运用研究——以蒲剧《西厢记》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图目录

1.绪论

1.1 传统戏曲的演出发展以及舞台表现形式视觉呈现上的流变

1.2 传统戏曲舞台视觉化现状分析

1.2.1 传统戏曲舞台视觉呈现研究现状

1.2.2 当下多媒体视觉化发展前景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论文架构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论文架构

2.蒲剧《西厢记》的传统舞台视觉变化以及发展分析

2.1 蒲剧《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2.2 蒲剧《西厢记》的传统舞台视觉变化

2.2.1 改变传统“一桌二椅”表演形式

2.2.2 灯光的丰富变化

2.2.3 影像呈现的变化

2.3 蒲剧《西厢记》的传播发展及现代蒲剧的成熟繁荣

3.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传统戏曲

3.1 传统戏曲的当下困境

3.1.1 观演环境的变化

3.1.2 受众群体的变化

3.1.3 观演方式的变化

3.1.4 受众心理的变化

3.1.5 视觉审美的变化

3.1.6 传播方式的变化

3.2 传统戏曲舞台文本视觉呈现的当下发展之辩

3.2.1 戏曲复古派原封不动的复古

3.2.2 戏曲革新派顺应时代的发展

4.变革观念下多媒体技术在舞台视觉呈现上的运用

4.1 风格多样化

4.2 多媒体视觉化技术

4.2.1 虚拟实景

4.2.2 数字影像

4.2.3 全息投影

4.3.1 空间时间的重塑

4.3.2 突破文学性框架的视觉化呈现

4.3.3 多媒体视觉化情感体验

4.3.4 多样化的互动观演

5.穿越审美疲乏之后的有效情感传达

5.1 传统戏曲的异质性体现

5.2 戏曲的视觉化与它的当代发展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将传统戏曲蒲剧的经典剧目《西厢记》历年来的演出视为文本对象,着重研究其舞台呈现风格的视觉化流变,以此透析中国民间社会的审美娱乐中戏曲的功用,它不仅仅保留了民族的印记,也与大众审美血脉相通。此外,更试图根据时代和社会环境下传统戏曲呈现的变化,尤其针对当下多媒体视觉时代下的变化,透视传统戏曲在视觉舞台上的观演环境、受众群体、视觉审美、传播方式等的发展转变,是谓传统的现代性。这种改变并非是抹去传统特色,而是通过新的媒介手段,去激活当下时代人们新的审美感知方式,以多媒体视觉表现手段探索传统舞台向现代舞台的转化。
  通过对经典剧目蒲剧《西厢记》的整个舞台表演流变为研究样本,并推及整个世界的剧场活动创作,尤其是视觉呈现的转变,再结合国内同期其他剧种的创新实践活动分析,挖掘戏曲的视觉呈现形式上深层改变的原因,以此勾画出传统戏曲在当下环境下的创造性转化的可能,这也是整个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机所在。要注意的是,传统与现代从来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分类和称谓的便利,舞台也从来不是自外于生活的,它永远处于生活之中,与生活共同发展。仅希望以此文为契机,激活华夏大地上类似蒲剧这样林林总总不尽其数的古老文化类别的思考和实践,从而带动整个戏曲文化生态的更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