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效率研究——以吉林省玉米生产为例
【6h】

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效率研究——以吉林省玉米生产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1 导言

1.1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背景

1.1.2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相关概念界定

1.3.1粮地

1.3.2经营规模

1.3.3效率与生产率

1.3.4粮地经营规模效率

1.3.5粮地经营规模生产率

1.3.6粮地效率最优规模

1.3.7粮地意愿经营规模

1.4研究思路与整体设计

1.4.1研究思路

1.4.2研究整体设计

1.5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5.1理论基础

1.5.2研究方法

1.6数据来源

1.6.1实地调查与访谈

1.6.2统计资料的收集

1.7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7.1研究的创新

1.7.2研究的不足

2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效率研究文献综述

2.1国外关于粮地经营规模基础理论的研究

2.2国内关于粮地经营规模理论的研究

2.3粮地经营规模与效率关系的研究

2.4基于效率最优粮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确定

2.5粮地经营规模效率测度方法研究

2.6本章小结

3我国及吉林省粮地规模及效率概况

3.1我国粮地规模及其效率概况

3.1.1粮地规模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3.1.2粮地效率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3.2吉林省粮地规模及其效率概况

3.2.1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概况

3.2.2粮地规模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3.2.3粮地效率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3.3本章小结

4基于DEA分析法的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效率研究

4.1引言

4.2样本农户粮地实际经营规模与收益状况

4.2.1农户家庭粮地经营规模状况

4.2.2农户家庭粮地经营规模分布

4.2.3农户家庭粮地经营收益状况

4.3前提假设

4.3.1农户“经济理性”假设

4.3.2农业资源“稀缺性”假设

4.3.3粮农“机会成本”假设

4.3.4粮地“规模经济”假设

4.4基于DEA方法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

4.4.1 DEA方法的基本原理

4.4.2 DEA方法的效率评价模型

4.4.3运用DEA方法评估效率的利弊分析

4.4.4构建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效率评价模型

4.5粮地经营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5.1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

4.5.2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4.5.3建立粮地经营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4.6基于DEA方法的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效率实证研究

4.6.1变量选取与定义

4.6.2数据处理与说明

4.6.3微观生产目标下的粮地规模效率实证分析

4.6.4确定微观生产目标下的粮地效率最优规模

4.6.5宏观生产目标下的粮地规模效率实证分析

4.6.7确定宏观生产目标下的粮地效率最优规模

4.6.8基于微观和宏观生产目标的粮地规模效率差异性检验

4.7本章小结

5基于Tobit模型的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5.1引言

5.2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5.3计量模型与分析方法

5.4微观生产目标下的粮地规模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4.1回归结果的估计与检验

5.4.2影响因素分析

5.5宏观生产目标下的粮地规模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5.1回归结果的估计与检验

5.5.2影响因素分析

5.6微观与宏观生产目标下的粮地规模效率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7本章小结

6农户的意愿选择与粮地效率最优规模差异研究

6.1问题的提出

6.2农户粮地意愿经营规模状况

6.2.1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意愿

6.2.2农户粮地意愿经营规模

6.3农户意愿经营规模与粮地效率最优规模的差异分析

6.4农户选择非效率最优规模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意愿规模的分析

6.4.1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6.4.2计量模型与分析方法

6.4.3回归结果估计与检验

6.4.4农户意愿经营规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5农户选择非效率最优规模原因的进一步分析

6.7本章小结

7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主要结论

7.2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效率及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尤其是数量方面的安全问题始终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点。近几年,在国家对种粮农户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粮食产量有了稳定增长,但从长期来看,粮食数量安全的稳定性并不容乐观。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大幅下滑,当年的世界谷物库存也降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所有的这一切再次为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尤其是粮地面积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就意味着,为了满足我国未来粮食需求的增加,必须要不断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由于粮食是土地密集型产品,粮地规模的变化不仅影响粮食的产量,而且对粮地的生产效率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粮地规模与其生产效率的变化规律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粮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行,发展现代农业,进而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粮地规模与其生产效率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很多学者按照各自设置的经济指标对粮地规模效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但得到的结论却大相径庭:有的学者认为粮地规模与效率二者呈正向关系,而另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却表明二者呈负向关系。同时,在这些研究中绝大多数学者采用生产率指标对粮地规模效率进行评价,而生产率指标衡量的只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无法衡量在投入固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程度,或在产出固定条件下所能实现的最小投入程度,进而体现效率的真正内涵。另外,这些研究多把对农户意愿的尊重以建设性意见提出,并未予以深入的调查分析。 鉴于此,本研究改变用生产率衡量效率的传统做法,采用技术效率对粮地经营规模与效率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农户选择粮地规模的意愿和决策机制予以分析。因此,本文首先对所要研究的粮地经营规模效率含义进行明确界定,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并对我国及吉林省的粮地规模与效率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吉林省玉米生产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计量分析,对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效率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效率测度与评价过程中,主要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构建粮地规模效率评价模型,对农户粮食生产的纯技术效率和家庭总体规模效率同时进行了测度;根据测度结果,运用Tobit模型对粮地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对农户选择粮地非效率最优规模的成因予以进一步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促进粮地规模效率提高推行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内容共由7章组成。 第l章是导言。本章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思路、理论基础与方法等内容,其中对粮地经营规模效率及其相关概念界定是本章的重点。 第2章是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效率研究综述。本章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文献进行综述,并做出相应述评。首先对国外粮地经营规模基础理论研究进行了追溯;然后对国内关于粮地经营规模的基础理论研究进行概述;接着对粮地规模与效率关系研究的文献进行了重点分析与评述。第四,对基于效率最优适度规模确定的研究予以分析。最后,回顾了效率测度方法及其在粮地规模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第3章主要运用传统评价指标分析了我国及吉林省粮地经营规模及其效率概况。本章运用传统效率评价指标对我国及吉林省的粮地规模效率历年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随粮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全国和吉林省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逐年以上升为主,而成本利润率各年间波动非常大。 第4章是基于DEA分析法的农户粮地规模效率实证研究。本章在对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粮地规模效率评价模型,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对粮地规模效率评价过程中,首先从微观--农户粮食生产目标视角分别就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粮地规模效率进行测度,结果发现粮地规模与其效率并不是简单的正向或负向关系,在一定规模区域范围内,随着规模扩张,效率表现出U型曲线的变化规律。接下来,从宏观--政府粮食生产目标视角就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的粮地规模效率进行测度,结果发现粮地规模效率与微观生产目标情况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测度粮地规模效率过程中,充分考虑家庭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效率和总体规模效率的变化情况,并对二者同时进行了测度。最后在粮地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家庭总体规模效率同时达到最优的基础上,运用绝对效率指标确定出农户家庭效率最优经营规模。 第5章是基于Tobit模型的粮地规模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本章首先对Tobit模型及其应用进行了回顾,然后以上一章得出的粮地规模效率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就微观和宏观粮食生产目标投入导向下的粮地规模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各个影响因素对粮地规模效率的作用机制。 第6章是农户意愿选择与粮地效率最优规模差异研究。本章通过对农户家庭粮地效率最优规模与其意愿规模比较发现,粮地效率最优规模并不是农户所期望的规模。为进一步了解农户选择非效率最优规模背后的原因,文中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农户意愿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的分析。 第7章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系统地概括了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得出推行粮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地规模效率的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