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古汉语物體位移概念场词彙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以“搬移类”、“拖曳类”等概念场为例
【6h】

古汉语物體位移概念场词彙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以“搬移类”、“拖曳类”等概念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場理论及相關理論的提出和发展

1.1.1 现代语義学的概念場理论

1.1.2 语义成分分析

1.1.3 認知语言学的範畴化理论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意義

1.2.2 研究对象的選擇

1.2.3 研究語料的選定

1.2.4 研究目標、研究原則與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3.1 概念場和词汇場的区别与联系

1.3.2 概念場边界的模糊性

1.3.3 概念場系统成员及其系统意义的判定

1.3.4 概念要素分析法的嘗試

1.3.5 同一系统内部成员间的相互制约與影響

第2章 古汉语"搬移类"概念場词汇系统及其發展演變研究

2.1 古汉语"搬移类"概念場词彙系统典型成员概況

2.1.1 "搬移類"概念場词彙系统典型成员"搬移"意義的来源

2.1.2 古汉语"搬移類"概念場典型成员系统意义的概念要素分析

2.2 古汉語"搬移类"概念場词汇系统及其发展演變研究

2.2.1 上古汉語"搬移类"概念場词汇系统

2.2.2 中古汉語"搬移類"概念場词汇系统

2.2.3 近代汉语"搬移類"概念場词汇系统

2.3 古汉語"搬移類"概念場词汇系统的非典型成员

2.3.1 古汉语"搬移類"概念場词汇系统的非典型成員

2.3.2 古汉語"搬移类"概念場词汇系统與其它概念場词汇系统的交叉

2.4 "搬移类"概念場词汇系统成员在现代汉語方言的共時分佈

2.4.1 基本情況

2.4.2 主要特徵

第3章 古汉语"拖曳类"概念場词汇系统及其發展演變研究

3.1 古汉語"拖曳类"概念場词汇系统典型成员概況

3.1.1 "拖曳類"概念場词汇系统典型成員"拖曳"意義的来源

3.1.2 古汉語"拖曳类"概念場典型成员系统意义的概念要素分析

3.2 古汉语"拖曳類"概念場词汇系统及其發展演變研究

3.2.1 上古汉語"拖曳類"概念場词汇系统

3.2.2 中古汉语"拖曳類"概念場词汇系统

3.2.3 近代汉語"拖曳类"概念場词汇系统

3.3 古汉语"拖曳类"概念場词汇系统的非典型成员

3.3.1 古汉語"拖曳类"概念場词汇系统的非典型成员

3.3.2 古汉語"拖曳类"概念場词汇系统与其它概念場词汇系统的交叉

3.4 "拖曳类"概念場词汇系统成员在现代汉語方言的共時分佈

3.4.1 基本情况

3.4.2 主要特点

3.4.3 "拉"在现代汉語方言中的词义

第4章 古汉语"抬舉类"概念場词汇系统及其發展演变研究

4.1 古汉语"抬舉类"概念場词汇系统典型成员概况

4.1.1 "抬舉类"概念場词汇系统典型成员"抬舉"意义的来源

4.1.2 古汉語"抬舉類"概念場典型成员系统意義的概念要素分析

4.2 古汉語"抬舉類"概念場词汇系统及其發展演义研究

4.2.1 上古汉语"抬舉類"概念場词汇系统

4.2.2 中古汉语"抬舉類"概念場词汇系统

4.2.3 近代汉语"抬舉類"概念場词汇系统

4.3 古汉语"抬舉類"概念場词汇系统的非典型成员

4.3.1 古汉語"抬舉類"概念場词汇系统的非典型成員

4.3.2 古汉语"抬舉類"概念場词汇系统與其它概念場词汇系统的交叉

4.4 "抬舉類"概念場词汇系统成员在现代汉語方言的共時分佈

4.4.1 基本情況

4.4.2 主要特点

4.4.3 特徵词的使用

4.4.4 "抬"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词义

第5章 古汉语"顶戴类"概念場词汇系统及其发展演變研究——兼谈词的系统意义在不同概念場中的裂化及隸屬於不同母場的同源概念場现象

5.1 古汉語"顶戴类"概念場词汇系统典型成员概况

5.1.1 "顶戴类"概念場词汇系统典型成员"顶戴"意义的来源

5.1.2 "顶戴类"概念場词汇系统典型成员系统意义的裂化

5.1.3 古汉语"顶戴类"概念場典型成员系统意义的概念要素分析

5.2 古汉語"顶戴类"概念場词汇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

5.2.1 上古汉語"顶戴类"概念場词汇系统

5.2.2 中古汉語"顶戴类"概念場词汇系统

5.2.3 近代汉語"顶戴类"概念場词汇系统

5.3 "顶戴颊"概念場词汇系统成具在现代汉語方言的共時分佈

5.3.1 "顶戴类"概念場词汇系统典型成员的分佈

5.3.2 "顶戴类"概念場词汇系统典型成员的分佈

第6章 结语

6.1 各概念場词集系统的歷时发展情况

6.1.1 概念場典型成员的出现比例

6.1.2 概念場主导词的更替情况

6.1.3 概念場词汇系统的歷時演变情况

6.1.4 概念場非典型成员的使用及消亡情况

6.2 古汉語物体位移概念場词汇系统历史演变的特点和原因

6.2.1 古汉语物体位移概念場词汇系统历史演变的特点

6.2.2 古汉语物体位移概念場词汇系统歷史演變的原因分析

6.2.3 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

主要引用书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古汉语物体位移概念場词汇系统典型成员概念要素总表

附录2:汉语常用词多义义場的歷史演变初探——以"提"为例

附录3:本论文出现的中英文術语对照表

後记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在同一种语言内部,所有表达相邻近概念的词都是互相制约着的。研究汉语词汇史,必须研究词(义位)与词(义位)之间的关系。一种语言是由千百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场组成的概念整体网络系统,以概念场为单位研究汉语词汇是词汇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常用词是汉语词汇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变化牵连到整个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因此,常用词所构成的概念场应成为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心。古汉语物体位移概念场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较大变化,对这部分词语的历时发展作详尽考察,有利于汉语常用词演变、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对这部分词语历时演变情况的解释,有利于汉语历史词汇学的建立。本文选取“搬移类”、“拖曳类”、“抬举类”和“顶戴类”四类物体位移概念场作为研究对象,著重考察各概念场的历时演变情况,并尝试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对各概念场的典型成员进行共时的微观解剖,辨别义位之间的异同。全文分三部分,共六章。第一章为第一部分,介绍概念场理论及相关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及研究语料的选定、研究目标、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等。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即“搬移类”、“拖曳类”、“抬举类”和“顶戴类”各组概念场词汇系统的历时演变研究。首先分析各组概念场典型成员相关意义的来源,对各成员所含概念要素进行剖析,接着分上古、中古、近代汉语三个时期,造行历时层面的对比研究,尽量全面、详细考察各时期的语料,尝试对各概念场典型成员的演变作详尽描写。最后对各概念场的非典型成员作一简要介绍,描写各概念场成员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共时分布情况。第三部分为第六章,基于前几章对各概念场词汇系统历时演变的描写,概括出各概念场词汇系统的历时发展情况,总结古汉语物体位移概念场词汇系统历时演变的特点,分析演变原因,最后提出研究中发现的若干问题,以及关于考察整个汉语词汇系统历时演变的设想。总的来看,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很强,概念场内的典型成员则表现得更稳定。虽然典型成员的数量在后代往往会增加,但总的成员数量整体上还是由多到少。场内的不少成员一方面遵循着从“综合”到“分析”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同时表现出语义上和语法上的“趋同”和“分异”现象。造成概念场词汇系统历史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语言内部因素的影响,更有主观因素、社合发展等外部因素的作用。考察整个汉语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虽有不少学者曾提出过自己的设想,但目前我们还只能徒局部做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