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交易成本视角下的包容性发展促进机制及其对社会满意度的影响
【6h】

交易成本视角下的包容性发展促进机制及其对社会满意度的影响

代理获取

摘要

本研究在理论文献分析,探索性案例及大样本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包容性发展的定义?包容性发展的促进机制及其主观测度?包容性判定的基本原则?交易成本在包容性发展中所处的角色?交易成本如何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如何促进包容性发展?包容性感知对于个体社会满意度的影响机制?
   在包容性发展的概念研究中,包容性发展被定义为消除弱势群体权利的贫困和所面临的社会排斥,实现机会平等和公平参与,使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群体都能参与经济增长并作出贡献,同时合理分享增长成果。
   在包容性发展的促进机制和测度方式研究中,研究在以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从降低进入壁垒、提升个体能力以及进行制度创新推进系统的包容性发展。通过对回收的半开放式问卷归纳总结、试测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最终分析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式开发了包容性发展的测度量表。
   在包容性发展判定的基本原则研究中,基于包容性发展测度的最终量表,研究归纳出了包容性感知判断的基本原则:竞争参与的自由性,机会资源的充裕性,规则的一致无偏性,规则的道德伦理性,规则的可更改性,结果分享的价值体现性,分享的利益兼顾性。在第三轮的问卷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式验证了这些原则的普适性和解释能力。在这些判定规则体系下,经济发展被看作是包容性发展的基础。
   在交易成本在包容性发展中所处角色的研究中,研究简要介绍了交易成本在壁垒形成、能力积累以及制度构建中的角色,并进一步指出在政府作为发展环境构建者的环境下,通过合理的构建系统内高交易成本和低交易成本的环境,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在这个发展环境的构建过程中,(1)资产专用性(2)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权衡(3)公共资源的耗费(4)个体收益的确定性是这样一个经济生产系统构建的基本准则。即对于调控方改变系统内部经济体单位交易成本的利用效率是推进包容性发展的基本手段。
   在交易成本如何降低的研究中,给出了降低交易成本的基本手段。研究基于2009年到2011年3年来对4个集群39家不同类型经济体的一手调研访谈材料,利用探索性案例分析方法归纳出了信息对称、信任气氛、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等4个交易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出了基于区域特性、企业特性、产品特性的交易成本降低模式。为个体最大化提升单位交易成本的利用效率提供了指引。
   在交易成本降低如何促进包容性发展研究中,构建了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包容性发展理论。而高投入高回报的基本原则是个体交易成本提升促进包容性认知的基础。研究基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访谈材料,通过探索性案例的方式区分出4类交易成本构成要素和3个包容性发展维度,并从信息对称视角、议价能力视角、管理认知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以及生物进化理论上解释了交易成本改变将如何影响个体所处客观环境包容性的改变,同时结合分配偏好理论、可行能力理论解释了这种客观包容性改变将如何影响个体的主观包容性认知,从而在理论上将交易成本理论整合进包容性发展理论框架体系。而基于生产制造型和生产服务型样本企业的统计分析则进一步从统计效度上支撑了本研究的理论系统,同时提升了本研究理论体系的外在效度。
   在包容性感知对于个体社会满意度影响机制的研究中,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相对剥削理论、目标指涉理论等理论,研究构建了包容性感知对于个体社会满意度的作用机制,解释了为什么在相同的机会、参与和分享包容感知的背景下个体会有不同的满意度感知。基于过程公平理论、相对剥削理论、目标指涉理论构建了机会、参与包容对于分享包容的影响机制。基于大样本的统计分析表明这些理论在包容性发展理论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对于不同的收入群体,可行能力理论、相对剥削理论、目标指涉理论在机会、参与包容感知带来主观社会满意度差异的解释能力是有限的,而可行能力理论、相对剥削理论、目标指涉理论在分享包容对社会满意度的作用机制中具有相对较好的解释能力。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可行能力理论、目标指涉理论、相对剥削理论能够有效的解释不同收入的群体在相同的机会包容、参与包容背景下是如何形成不同的分享包容感知的。依据以上分析结论,研究指出不同收入的个体对于生产参与、机会获取的权利的要求是无差别的,但对于低收入群体提升机会、参与包容相比分享包容更为重要。
   这一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包容性发展理论,拓展了交易成本理论在包容性发展理论中的应用。包容性发展对社会满意度作用机制的探讨,检验了相关公平理论如目标指涉理论、相对剥削理论等在包容性发展理论系统下的适用性。而深化理解包容性发展的促进机制,将有助于了解政府的各类调控措施将通过何种作用方式影响个体包容性感知以及最终的社会满意度的认知。同时这些基于交易成本调控的基本原则、措施以及包容性判定的基本原则将有助于指引未来包容性社会的理论研究发展及体系构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