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信息时代下的认知茧房:广告业界与学界的“信息茧房”探析
【6h】

信息时代下的认知茧房:广告业界与学界的“信息茧房”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图目录

表日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前的信息环境: “开放多元”还是“信息茧房”?

1.1.2 “信息茧房”理论背景

1.1.3 “信息茧房”的社会基础

1.1.4 微博中的茧房化现象

1.2 研究目的及问题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第2章 相关研究回顾

2.1 互联网“开放多元”的技术乐观主义

2.2 关于“信息茧房”概念的理论性探讨

2.2.1 “信息茧房”概念理论渊源

2.2.2 “信息茧房”概念理论诠释

2.2.3 基于信息茧房的应用型的探讨

第3章 议题选择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议题选择

3.1.1 研究平台

3.1.2 研究个案

3.1.3 研究样本范围

3.1.4 样本时间段界定

3.1.5 样本情况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步骤

第4章 研究数据分析

4.1 用户身份属性分析

4.2 样本用户微博内容挖掘

4.2.1 样本用户微博内容挖掘步骤

4.2.2 微博内容紧密关系分析

4.2.3 微博内容相似性分析

4.2.4 微博信息内容来源分析

4.3 微博社会网络分析

4.3.1 社会网络分析

4.3.2 微博关注关系网络

4.3.3 微博网络内部联动关系分析

第5章 研究结果探讨

5.1 “信息茧房”存在性问题验证

5.2 “茧房”存在特点分析

5.2.1 “茧房壁”组成的层次性

5.2.2 “茧房”内信息流动的相对固定化、封闭化

5.2.3 茧房的族群化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凯斯·R·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产生知识》中提出了“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的概念。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传播生态系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关于网络“开放多元”化还是“茧房”存在的争论。但是无论是桑斯坦对于“信息茧房”的论述,还是后来其他研究者对于“信息茧房”的相关研究,似乎都遗留了很多问题。譬如“信息茧房”的存在验证、“茧房”的构成等这些都是当前关于“信息茧房”的研究所需要深入考察的问题。
  故此,本文在对桑斯坦的“信息茧房”效应进行的探讨中,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微博为研究平台,以广告学界与业界的部分意见领袖式人物为研究个案,运用定量实证的研究方法,以实证数据来证明“信息茧房”的存在性,并就“茧房”特性进行初步描绘。在具体研究中,本文首先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借助内容分析软件ROST content mining,对样本用户的身份属性、微博内容进行研究统计;其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关注样本用户在微博中的“关系数据”,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绘制研究样本的微博社会网络关系图。
  最后,本文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验证了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效应的存在。
  2、茧房的构成与环境,导致了茧房内信息及其流动的固定化、封闭化。
  3、茧房壁的多层化特点,其中“二层茧房壁”信息对“一层茧房壁”信息内容的突破,是打破“茧房”的一个突破口。
  4、“茧房”也呈现一种族群化的特点。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对族群内某个个体的突破很有可能影响到其他与他相连的茧房,因此也成为突破“茧房”的另一个契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