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城市发展及规划可持续性评估:基于可持续性科学和指标体系的途径
【6h】

中国城市发展及规划可持续性评估:基于可持续性科学和指标体系的途径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插图和附表清单

缩写

1.绪论

1.1 中国城市化背景

1.2 城市可持续发展

1.3 城市可持续性指标

1.3.1 生态足迹

1.3.2 环境绩效指数

1.3.3 人类发展指数

1.3.4 真实发展指标

1.3.5 真实储蓄

1.3.6 幸福星球指数

1.3.7 城市发展指数

1.3.8 环境脆弱性指数

1.3.9 生态/生活质量指数

1.3.10 可持续社会指数

1.3.11 可持续罗盘指数

1.4 可持续性指标分析及应用建议

1.4.1 是否可用于城市尺度

1.4.2 三重底线,强、弱可持续性

1.4.3 城市边界与空间尺度

1.4.4 数据处理

1.4.5 城市可持续性指标的空间化

1.5 中国城市可持续性指标

1.6 研究目的及框架

2.中国特大城市可持续性评估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城市选择

2.2.2 指标选择

2.2.3 数据来源

2.2.4 数据清理

2.2.5 误差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GPI与GDP

2.3.2 EF和BC

2.3.3 EPI

2.3.4 CDI和HDI

2.3.5 Gini和城乡收入比

2.4 讨论

2.4.1 特大城市GPI与中国GPI

2.4.2 生态赤字

2.4.3 城市EPI上升原因分析

2.4.4 环境可持续中的生态格局、过程与尺度

2.4.5 特大城市欠公平问题

2.4.6 多指标评价及评价过程中待改进方面

2.5 本章小结

3.预景规划与可持续性指标——以上海市为例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上海可持续性评价结果

3.3.2 预景方案及特征

3.3.3 预景方案的可持续性评估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小城市景观格局分析——以乐清市为例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3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4.2.4 景观指数选择

4.3 结果分析

4.3.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4.3.2 景观破碎化分析

4.3.3 形状分维特征

4.3.4 景观多样性数分析

4.4 讨论

4.4.1 城市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功能

4.4.2 景观格局变化与驱动力

4.5 本章小结

5.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与指标——以甘肃省迭部县为例

5.1 规划目的

5.2 规划区概况

5.3 规划思路

5.3.1 规划目标

5.3.2 规划理念

5.4 规划成果体系

5.4.1 生态文化规划

5.4.2 生态保护规划

5.4.3 生态产业规划

5.4.4 生态人居规划

5.5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

5.6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与不足

6.3 展望

6.3.1 可持续性指标与城市规划

6.3.2 整合景观指数

6.3.3 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

6.3.4 白天与夜间数据结合

6.3.5 声音与图像结合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经过三十多年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如此快速城市化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社会公平问题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大城市是中国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其进行可持续性评估能展现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些重要特点。可持续性指标是衡量可持续性的有效手段,其在城市尺度上的应用尚比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的研究少得多。本研究选择真实发展指标、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环境绩效指数、城市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比等多套可持续性指标,根据中国城市及数据特点对评价方法进行调整,而后评价1978年至2012年中国10个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意味着1994年后虽然GDP呈指数增长,但1995-2005年间的GDP增长被环境、社会、经济损耗所抵消,主要的损耗项目包括收入不平等、交通堵塞损失、污10个特大城市的真实发展指标在2005年后开始上升,染造成的损失,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所有城市的生态足迹都呈增长状态,而生物承载力呈下降趋势。35年间中国特大城市的教育、健康、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向有益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再扩大、近几年趋于平稳或缩小的过程。三个西部城市(成都、西安、重庆)对环境压力相对较小,经济可持续性较好,但是城乡差距较大。南京与武汉在经济可持续方面表现较差,生态足迹较大,城乡差距也较大。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沈阳需要关注经济可持续性,降低生态足迹,继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可持续性指标不仅可以评价城市发展历程,还可以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难点、确定合理的预景方案,并判断方案的可持续性。在上海2040年预景规划中,用上述可持续性指标评价上海发展历程,得出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欠公平、环境污染及生态退化是阻碍上海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障碍。继比较2040年上海5个预景方案——市场驱动、政策改革、堡垒世界、多元平等以及新的可持续性模式后,通过可持续性指数对各个方案及特征进行评价,新的可持续性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致。对比该方案与2040年上海总体规划指导意见,建议上海在总体规划中重视土地循环利用、中下阶层市民的住房与生活质量。
  从指标建设角度出发,分析现有可持续性指标优缺点并用于中国特大城市的评估后发现,环境绩效指数在评估中国特大城市环境状况时尚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已有的可持续性指标在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方面较薄弱,建议多考虑格局与过程在多尺度中的关系,引入景观指数。以浙江省乐清市为例,选择了斑块面积、景观类型面积百分比、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斑块性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分维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聚集度指数分析2005-2009年其景观格局变化,可知在斑块类型水平上,五年间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其他用地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原本连通度较高的林地越来越分散。在景观水平上,景观结构趋于破碎化,斑块形状更加复杂。结果表明景观指数显示城市发展的时空变化,能作为现有可持续性指标的有益、必要补充。此外,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新的诠释;作为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我们通过《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项目,从生态文化、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人居来理解生态文明,并基于主题的框架体系,在这四大建设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研究发现,文化指标较难量化,迭部目前只有民族和谐指标具有可操作性,今后还需加强文化可持续性指标的研究。
  本研究表明,从经济、社会、环境维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可持续性指标,不仅可以评价城市发展历程,同时也是城市规划的有效工具。补充景观指数、文化指标能进一步完善可持续性指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