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鱼蚌综合养殖池塘养殖模式优化的研究
【6h】

鱼蚌综合养殖池塘养殖模式优化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论文说明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池塘养殖面临的问题

2.生态学原理

3.养殖模式的优化

3.1 优化放养结构

3.2 优化管理措施

4.鱼蚌综合养殖模式优化进展

5.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淡水鱼类混养池塘和三角帆蚌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理化环境

第一节 浙江湖州地区主养草鱼池塘水化学和浮游植物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浙江诸置三角帆蚌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理化环境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鱼蚌综合养殖池塘放养结构的优化

第一节 在淡水鱼类混养系统中吊养三角帆蚌对养殖产量和水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不同三角帆蚌密度对淡水鱼类混养系统养殖产量和水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三角帆蚌密度和罗非鱼对淡水鱼类混养系统养殖产量和水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鱼蚌综合养殖池塘管理措施的优化

第一节 三角帆蚌和微生物产品对淡水鱼类混养系统养殖产量和水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增加食饵性鱼类密度和添加微生物产品对鱼蚌综合养殖系统养殖产量和水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增加食饵性鱼类密度和曝气对利用微生物产品调控鱼蚌综合养殖系统养殖产量和水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微生物产品对淡水鱼类混养系统生长性能和水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微生物产品和鱼类混养系统

2.2 实验设计与养殖实验

2.3 浮游植物和水化学分析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研究总结与工作展望

1.研究总结

2.创新点

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我国常见水产经济种类三角帆蚌、草鱼、鲫、鲢和鳙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系统放养结构和水质管理措施两方面对池塘综合养殖模式的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为我国淡水池塘养殖模式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2009年5~11月测定了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花园湾村两口鱼类混养池塘的水温(T)、透明度(SD)、溶氧(DO)、pH、电导率、盐度、总氨氮(TAN)、亚硝态氮(NO2-N)、硝态氮(NO3-N)、磷酸盐(PO4-P)、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钾指数(CODMn)、叶绿素a(Chla)以及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密度(实验Ⅰ)。2010年8月在包括以上两口池塘在内的附近12口鱼类混养池塘采样,分析其SD、TN、TP和CODMn(实验Ⅱ)。结果表明:实验Ⅰ中池塘内的TAN为1.372~1.664 mg/L,NO2-N为0.072~0.076 mg/L,NO3-N为0.139~0.144 mg/L,PO4-P为0.038~0.062 mg/L,TN为2.267~2.828 mg/L,TP为0.274~0.277 mg/L,CODMn为15.46~15.51 mg/L。池塘内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小于10μm的蓝藻和绿藻。实验Ⅱ中主养草鱼池塘内SD为12~37 cm,TN为2.85~5.87 mg/L、TP为0.47~2.20 mg/L,CODMn为25.58~50.19 mg/L。结果说明鱼类混养池塘具有TN、TP和CODMn较高的特点,建议在池塘中适当配养滤食性种类来降低养殖污染。
  (2)2011年8月29日~9月1日分析了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10口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养殖池塘中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和理化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三角帆蚌养殖池塘内共观察到浮游植物51属/种,优势种为平裂藻、微囊藻、腔球藻和栅藻;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71~8.01×108 cell/L,71%~97%为蓝藻。池塘内SD平均值为33 cm、DO为4~12 mg/L、TN为1.933~4.062 mg/L、TP为0.154~1.010 mg/L、CODMn为6.49~10.06 mg/L,说明三角帆蚌养殖池塘具有DO较高,SD、TN、TP、CODMn和TN/TP较低的特点。RDA分析显示水温是影响池塘中浮游植物常见种类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说明相近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接近。鉴于所调查的池塘内TN、TP、CODMn和TN/TP较低的特点,建议适当增加杂食性鱼类放养密度和配合饲料投喂量并降低鸭粪施肥量。
  通过实验(1)和(2)的调查结果发现,鱼类混养池塘可为三角帆蚌的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
  (3)通过78 d围隔实验检验了在草鱼、鲫、鲢、鳙混养系统中吊养三角帆蚌对鱼产量和水质的影响。设2个处理,处理Ⅰ混养草鱼、鲫、鲢和鳙,处理Ⅱ在处理Ⅰ基础上按鱼:蚌=1∶1的比例配养三角帆蚌。实验期间定期采样分析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初级生产力(P)、群落呼吸(R)、DO、pH、SD、碳酸根离子(CO32-)、碳酸氢根离子(HCO3-)、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42-)、钙离子(Ca2+)、镁离子(Mg2+)、Na++K+、总碱度、总硬度、TAN、NO2-N、NO3-N、PO4-P、TN、TP、总有机碳(TOC)、CODMn和生化耗氧量(BOD5)。结果发现,吊养三角帆蚌显著降低水体中Ca2+浓度,但对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处理Ⅱ草鱼、鲫、鲢产量略高于处理Ⅰ,而鳙产量略低于后者,表明在草鱼、鲫、鲢、鳙混养系统中按1∶1的比例配养三角帆蚌不会导致草鱼和鲫产量下降,但导致鳙产量降低。处理Ⅱ浮游植物多样性(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种类数)、P、P/R、SD和DO略高于处理Ⅰ,而氨态氮、活性磷、TN、TP、CODMn、BOD5和TOC略低于后者,表明在混养系统中配养三角帆蚌可显著降低养殖水体Ca2+浓度,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浮游植物多样性、P和DO并降低TN、TP、CODMn、BOD5和TOC。本实验结果表明在淡水鱼类混养系统中适度配养三角帆蚌可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助于降低养殖系统内氮、磷和有机废物的积累。
  (4)通过90 d围隔实验检验了不同三角帆蚌密度对草鱼、鲫、鲢和鳙混养系统生产性能和水质的影响。设4种非插珠蚌密度:M1(85 ind/围隔)、M2(55 ind/围隔)、M3(25 ind/围隔)、C(0 ind/围隔)。每个放蚌围隔内另加插珠蚌5ind。结果发现,随着三角帆蚌密度的增加,其对鱼类生产性能(草鱼和鲫个体增重、鱼产量和营养利用效率)、浮游植物指标(群落多样性、生物量和功能)、SD增量、水化学指标增量(DO、pH、Ca2+、碱度、硬度、TAN、TN、TP、CODMn和BOD5)等的改善效果逐渐升高,而三角帆蚌生长和珍珠产量逐渐降低。影响草鱼、鲫、鲢和鳙生长的环境因子主要为蓝藻生物量、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碱度和TAN。季节变化对养殖环境的影响大于三角帆蚌密度变化引起的影响。结果说明,三角帆蚌可一定程度上提高鱼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功能和水化学指标,其作用效果与三角帆蚌放养密度密切相关。然而,三角帆蚌的放养仅可缓解混养系统中富营养化的进程但不能平衡其危害。因此,需发展新技术来进一步降低系统中的养殖废物。
  (5)通过90 d围隔实验检验了两种三角帆蚌密度(5插珠蚌+85非插珠蚌VS5插珠蚌+55非插珠蚌)和两种罗非鱼放养机制(放养或不放养)对草鱼、鲫、鲢和鳙混养系统生产性能和水质的影响。结果发现,罗非鱼显著增加鱼产量及水体中TAN、CODMn和BOD5浓度,并显著降低非插珠蚌个体增重和FCR(P<0.05)。增加三角帆蚌密度可相对提高营养利用效率,维持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并改善其功能,降低水体中的N、P和有机质;而罗非鱼相对降低其他鱼类和三角帆蚌生长、珍珠产量、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结果说明,增加三角帆蚌密度可一定程度上改善鱼类生产性能和养殖环境;添加罗非鱼显著促进鱼产量和营养利用效率,但限制其他鱼类生长和珍珠产量,并导致养殖环境恶化,因此在鱼类混养池塘中应控制其放养密度。
  (6)利用草鱼、鲫、鲢和鳙构建鱼类混养系统,通过60 d围隔实验检验了微生物产品(添加或不添加)和三角帆蚌(吊养或不吊养)对混养系统生产性能和水质的影响。其中,放养结构设为草鱼+鲫+鲢+鳙或草鱼+鲫+鲢+鳙+三角帆蚌。结果发现:三角帆蚌和微生物产品的综合效应可显著改善鱼产量(P<0.05)。二者均可促进鱼类生长、提高鱼产量并降低FCR、维持浮游植物多样性、抑制蓝藻生长、提高初级生产力、降低水体浑浊度及PO4-P、TN、CODMn和BOD5浓度(P>0.05)。结果说明,在草鱼、鲫、鲢和鳙混养系统中添加三角帆蚌和微生物产品可一定程度上提高鱼类生产性能和改善水质,并且二者的协同效果更好。因此,可考虑增加系统中食饵性鱼类密度来增加经济效益。
  (7)通过93 d围隔实验检验了不同食饵性鱼类密度和微生物产品对鱼蚌综合养殖系统生产性能和水质的影响。其中食饵性鱼类(草鱼:鲫=2∶1)密度设为20草鱼+10鲫或40草鱼+20鲫,微生物产品(商用EM菌)添加或不添加。每个围隔中放养20插珠蚌和20非插珠蚌。结果发现,提高食饵性鱼类密度显著降低草鱼生长、SD和氮磷比(N/P)(P<0.05),相对降低三角帆蚌生长、珍珠产量和营养利用效率(P>0.05);显著增加NO2-N、PO4-P、TN、TP、TOC、CODMn、BOD5、浮游植物生物量和蓝藻比例(P<0.05),相对提高鱼产量(P>0.05)。EM菌显著抑制插珠蚌的生长(P<0.05),相对降低珍珠产量及TAN、TOC、CODMn、BOD5、浮游植物生物量和蓝藻比例,促进草鱼和鲫的生长、鱼产量及营养利用效率(P>0.05)。季节变化对围隔内水化学指标的影响高于食饵性鱼类密度和微生物产品的影响。SD、NO2-N和TOC为影响鱼、蚌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说明增加食饵性鱼类密度会损害珍珠产量并加快水体富营养化进程,而添加EM菌不能平衡草鱼和鲫密度增加引起的珍珠产量降低和水质恶化的不良影响,且EM菌对三角帆蚌的生长不利。因此,在三角帆蚌与草鱼、鲫、鲢和鳙的综合养殖系统中增加食饵性鱼类密度和添加EM菌时需慎重。
  本研究结果表明:(1)鱼类混养池塘可为三角帆蚌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2)三角帆蚌的吊养有利于改善鱼类混养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且改善效果与三角帆蚌的放养密度有关;(3)在鱼蚌综合养殖系统中放养罗非鱼可增加鱼产量,同时降低其他鱼类和三角帆蚌的生长并恶化养殖环境;(4)在鱼蚌综合养殖中使用商业微生物水质改良产品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鱼类生产性能和养殖水质,但并不能解决因鱼类养殖中投饵产生的养殖废物积累的问题,此外使用微生物产品不利于三角帆蚌的生长;(5)曝气可改善微生物产品的使用效果;(6)在短期(31 d)内每隔10d添加微生物产品不会对草鱼、鲫和鲢构成的混养系统的生产性能和水质产生有益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