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市民参与活性化研究
【6h】

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市民参与活性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中国和韩国的研究状况

1.2.1 中国关联研究状况

1.2.2 韩国关联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

1.3.3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2 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考察

2.1 规划理论考察

2.1.1 规划的概念

2.1.2 近现代规划的出现

2.1.3 规划理论的变迁

2.1.4 市民参与规划

2.2 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及参与方法

2.2.1 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必要性

2.2.2 市民参与方法

3 中国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及参与机制

3.1 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

3.1.1 改革开放以前

3.1.2 改革开放以后

3.1.3 城市规划法时期

3.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时期

3.2 中国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市民参与机制

3.2.1 市民参与的法律制度上保证

3.2.2 通过组织组成市民参与

3.2.3 通过信息交流市民参与

3.2.4 通过规划救济制度补救

3.3 当前中国城市规划过程中在市民参与上存在的问题

3.3.1 制度上保障尚不健全

3.3.2 城市规划信息不对称

3.3.3 在公共宣传上存在的问题

3.3.4 市民参与的意识不足

4 国外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案例考察及借鉴

4.1 英国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市民参与

4.1.1 英国的城市规划制度

4.1.2 伦敦规划上的市民参与

4.2 美国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市民参与

4.2.1 美国的城市规划制度

4.2.2 规划纽约上的市民参与

4.3 日本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市民参与

4.3.1 日本的城市规划制度

4.3.2 东京都总规划上的市民参与

4.4 韩国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市民参与

4.4.1 韩国的城市规划制度

4.4.2 首尔规划上的市民参与

4.5 市民参与城市规划国际比较及借鉴

4.5.1 城市规划的性质

4.5.2 城市规划的优先性

4.5.3 市民意见收集与市议会的作用

4.5.4 事后监测体系

4.5.5 国外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启示

5 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市民参与活性化方案

5.1 转变观念及市民参与意识提高

5.2 城市规划相关的信息提供

5.3 实在的共议过程运用

5.4 公共支援和专家作用强化

5.5 市民参与关联的规定改善

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针对改善人口过度集中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物理环境为主的开发和全面排除的再开发过程中,导致了以政府、开发商为主导的经济建设和居民们为此保障自己的生存权和财产权之间的矛盾。最近,因无视与周边地区协调的乱开发、过分高密度开发等一些无视地域特性的开发引发了周边地域混乱、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城市景观破坏等副作用。自此,就城市规划或开发的范例而言,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如何制定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中,城市规划相关信息对市民们公开会引发市民们的关注,在共同商议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增大与市民们在制定规划方面的接触机会,在规划制定的初期更是市民们实质性参与到其中的重要时期,而且强化公共支援和专家的作用也会为激励城市规划中市民参与贡献力量。结合主要发达国家的市民参与型城市规划的案例中的各种教训和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为了激活市民参与,在现行阶段下开始改善,分阶段持续推进是有必要的。例如,我们可以考虑将改善市民参与活性化分为4个阶段。第一是信息提供阶段。随着网络和通讯手段的发展,更进一步向市民提供更容易理解,更方便获知的城市规划信息。第二是市民参与的组织阶段。这阶段是组织城市市民,发展市民参与型协商机制的阶段,市民们决定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互相共享的阶段。在组成组织的阶段可以获得相关专家和市民团体、相关领域公务员等的帮助,一般进行研讨会等活动,组成市民组织,具体确定市民事业的方向和目标。第三是与市民们协议和协调强化阶段。通过恳谈会、说明会等方式,增加与市民们接触的机会,收集少数集团或市民团体等多样的集团的意见。最后是支援市民和与市民合作阶段。城市规划制定时,应该纳入公共规划者制度、设置运用市民参与支援中心。此外,活用市民咨询团、市民小组论坛等专家小组,制定形成合作性规划体系,为促进市民参与及支援市民参与,还需制定另外的规定和条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