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32例重睑术后双眼皮消失再治疗的功效分析
【6h】

32例重睑术后双眼皮消失再治疗的功效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2 Material and Methods

2.1 Study Duration,Location and Subjects

2.2 Treatment Methods

2.2.1 Preoperative

2.2.2 Surgical Procedure

2.2.3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3 Results

4 Discussion

5 Conclusion

References

综述 Asian Double Eyelid Blepharoplasty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
  重睑成形术是亚洲国家最为普遍的一种整形外科手术。由于亚洲面孔独有的解剖特征,有50%的东亚人(中国,日本,韩国)天生上眼睑就没有皱褶或仅有部分皱褶,众所周知,上睑皱褶是由上眼睑提肌扩张插入到皮肤形成的,白种人的插入程度要高于亚洲人的,当筋膜的插入过于靠近睫毛轮缘(闭眼时可看见)时,可以看到,无上眼睑提肌扩张插入,就形成了单眼皮。通过重睑成形术可将单眼皮改为皱褶眼睑,手术的目标是,通过巧妙处理和去除眼睑内结构,在缺乏皱褶的亚洲人眼部形成上眼睑皱褶,从而增长睑裂,让眼睛看起来更漂亮。这种手术现在已受到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的高度期待。
  重睑成形术已开展了很多年,其首个可用文献可追溯到19世纪晚期,Mikamo发表了一种可创造上眼睑皱褶的缝合技术。1929年,Maruo报告了首个切开法,现在,眼睑成形术包括各种方法,如:切开法、半开放法、缝合法、无缝合法,甚至用激光法来实现重睑成形术。在这些方法中,切开法被认为是适应最广泛且能达到最一致效果的方法,而埋线法适用于皮肤较薄、且不愿意让皮肤留有可见疤痕并希望快速恢复的患者。
  然而,随着重睑成形手术越来越多的开展,因手术操作不当、术前设计缺陷、术后护理不善或其它情况导致的术后并发症也时时发生,手术后,皱褶变浅或消失是最为主要也是患者最难以接受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概率为0-3%。
  本研究分析了32例接受过眼睑修复手术的患者,他们均采用切开术和埋线术来修复初次重睑成形术后消褪或消失的双眼皮皱褶,本研究还综述了术后并发症的成因、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以此来提高患者满意度。
  方法:
  本研究从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持续时间为两年,目标对象是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门诊部,本研究涵盖了总计32名因初次手术后双眼皮消褪或消失而需进行修复手术的患者,包括29名女性和3名男性,其年龄在18-38岁,平均年龄为25岁,本研究所纳入的所有患者都是在要求进行修复手术前已进行了首次重睑成形术,他们的离首次重睑术的时间分别为1个月至5年不等,所有受试者均没有眼睑下垂这类可改变手术结果的其它疾病。
  2.1 治疗方法
  2.1.1 术前
  所有患者均经过了血常规,术前四项等常规血液检查。对于女性患者,手术日期不宜选在月经期,因为这样可能会影响到手术恢复时间以及手术效果。我们将术前照片和术后结果进行对比,患者采用仰卧位准备手术。
  2.1.2 手术
  根据双眼皮消褪和消失情况,先前的手术方法以及患者目前的皮肤状况(如上眼睑的皮肤过多、脂肪过量或脱垂,泪腺的位置、眼睑外侧覆盖和内侧凸起程度),该手术分为两种方法,切开法和埋线法,切开法适用于皮肤较厚,并需要去除脂肪的患者,而埋线法则适用于皮肤较薄,且无法显著去除脂肪的患者,切开法还适用于先前埋线术失败的患者,以此去除皮肤下的缝线。
  2.1.2.1 切开法
  在准备手术时,患者采用仰卧位躺在手术床上,用聚维酮碘溶液对患者面部消毒三次,以减少术中感染的风险,然后用手术单隔离消毒部位与周边区域,在本研究中,我们用手术单遮住额头、左下颚至颏部,右下颚至颏部。用亚甲基蓝划出皱褶位置的切口线,考虑到病人的眼部和额头条件,其高度通常距离中瞳孔睫毛6-8mm,两只眼睛的皱褶高度和形状必须一样,这样才能达到对称的手术效果。将无齿镊按压到画线的中间部分,以观察眼睑的预期效果,如果无须对所画的切口线进行调整,则可以开始准备对皮肤注射麻醉剂,将1∶10000肾上腺素稀释的7.5%罗哌卡因溶液注射到上眼睑皮肤和沿切口线的眼轮匝肌层。每个眼睑所注入的麻醉剂不超过0.75ml,用手术刀沿画线进行切口,仅当患者有多余的皮肤时才予以切除,该方法不推荐30岁以下的患者使用,如果患者先前做了埋线手术,那么在此刻可看见缝线,并应予以取出(以免影响手术效果)。
  须切除先前的手术疤痕,将小片的眼轮匝肌切除,露出眶隔(约1-3mm)。在眼球上施加中度压力,以确认隔膜下的前提肌脂肪量。侧向地打开眼隔至内侧,使得前提肌脂肪疝出,如有需要进行脂肪切除,修剪部分睑部轮匝肌,以露出下面的睑部筋膜,同时需要保留部分肌肉,使其辅助眼睑闭合,用6-0薇乔缝线进行上睑板固定,穿过内部较低的皮缘,拾取仅位于上睑板边沿的提肌筋膜的部分皮肤,第一缝线位于中线处,放置缝线后,要求患者睁开眼睛,以观察新上睑皱褶是否美观,上睑板还必须通过眼睛内侧和外侧来进行固定,通常会使用三至五根间断缝线,用6-0丝缝线进行外部缝合,该缝线于穿过下眼睑至上切口皮肤的中线处,缝合张力必须能让眼睑略往外翻,内侧和外侧缝线被固定在指定位置,每根缝线距离通常为1-2mm,手术完成后,医生检查皱褶的对称性,如有需要,则进行必要的调整。
  2.1.2.2 埋线法
  在准备手术时,患者采用仰卧位躺在手术床上,用聚维酮碘溶液对患者面部消毒三次,以减少术中感染的风险,然后用手术单隔离消毒部位与周边区域,在本研究中,我们用手术单遮住额头、左下颚至颏部,右下颚至颏部。用亚甲基蓝划出皱褶线,其高度通常距离中瞳孔处的睫毛6-8mm,将无齿镊牢牢的按压在画线的内侧部分,以观察预期效果,如果无须对所画线进行调整,则可以开始准备对皮肤注射麻醉剂,将1∶10000肾上腺素稀释的75%罗哌卡因溶液注射到皮肤及沿皱褶线的眼轮匝肌层上。在上眼睑标记外侧切开一个小切口(通常为2-5mm),从这个小切口中,清除小片的轮匝肌和隔膜到达提肌空间,如有必要,同时也可清除少量的眶隔下脂肪。从打开的小切口中,穿入6-0尼龙缝线直至上眼提肌筋膜,并从插入点沿内侧穿出2-3mm,缝线穿出的点是下一个插入点,即从插入点沿内侧穿出2-3mm,通过这种方式,缝线相互咬合,从而防止提肌筋膜松动。重复这一过程直至缝线到达内侧眼角,再次将缝线穿回到原始插入点,并将其绑在眼轮匝肌下。要求患者睁开眼睛,以观察放置缝线后的美观效果,如有必要,使用6-0丝缝线缝合小切口(示小切口的长度而定)。
  2.1.3 术后治疗
  手术后,用少量生理盐水清洗患者脸部,并用纱布擦干,在眼睑部使用金霉素软膏,并用纱布进行包扎,要求患者留院观察一小时以上,同时给眼睑施压以减少术后出血,通常,患者在医院观察一小时后,如果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如头晕)就可以回家了,患者在术后24小时后须在家清除敷料,并用碘溶液清洗切口线(每天3-5次)。在恢复期间,切口线不能见水,同时患者还应避免辛辣食物,忌烟酒,这样更利于恢复,并防止出现如眼睑烧灼或瘙痒等不适,7天后,患者必须到医院拆线。
  结论:
  该修复手术的效果分为三个标准:
  1、先前手术后,双眼皮完全消失,且需要重开双眼皮的患者,双眼皮完全消失可定义为睁开眼睛后,眼睑处看不出任何轮廓线,修复手术后,睁眼则会形成新的双眼皮线。
  2、对先前手术消退的双眼皮有显著改善的患者,双眼皮消褪可定义为眼睑皱褶随时间消褪,有时表现为睁开后双眼皮线不完全或部分消褪,或成为一条浅线,修复手术后,新的双眼皮线较先前更明显。
  3、未见显著改善的患者,即这部分患者定义为在修复手术后,其眼睑外观未看出任何显著变化的患者。
  对接受了切开法(24名患者:48个眼睑)和埋线法(8名患者:16个眼睑)这两种修复手术的32名患者进行为期1-6个月的随访,在这些患者中,有6名(18.75%))在先前手术所做的双眼皮完全消失基础上开出新的双眼皮,有26名(81.25)显著改善了先前消褪的双眼皮,0(0%)名患者无改善。
  在术后的头24-48小时内,所有患者都表现有术后出血或浅表瘀斑,因此术后24小时内必须放置敷料,在恢复期会出现肿胀和眼睑浅表瘀斑,通常在1-6个月后科完全消失,31名患者(96.8%)是在3个月内肿胀消失,1名患者(3.2%)是在3个月后肿胀消失,有1名患者表现出双眼皮不对称,但程度非常轻,因而患者觉得没必要再行修复。
  受试者术后均没有出现眼睑开闭困难、视觉障碍、感染和增生性疤痕等问题,也没有出现干眼症状或再次出现双眼皮消褪和消失这类情况,所有患者均对手术结果非常满意。
  结论:
  根据本研究,初次眼睑整容术后出现的重睑线消褪和消失都可利用切开法或埋线法等修复手术进行修复。切开法因其适应性广泛而较为常用,它可用于皮肤较厚且需切除大量脂肪的患者,而埋线法则用于皮肤较薄且无须切除大量脂肪的患者,不过,由于手术数据受样本大小和时间所限,显然,还需对这些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评估它们的长期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