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工资水平上升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6h】

工资水平上升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工资水平的国内外研究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外研究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本章述评

3 中国制造业出口及其工资水平的现状

3.1 中国制造业出口现状分析

3.1.1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整体状况

3.1.2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内部结构

3.2 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分析

3.2.1 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的纵向比较

3.2.2 影响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的因素

3.2.3 制造业工资水平的横向比较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工资水平上升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的理论与效应分析

4.1 工资水平影响出口的理论模型

4.2 工资水平影响制造业出口的效应分析

4.2.1 经济增长效应

4.2.2 就业效应

4.2.3 价格推动效应

4.2.4 产业结构效应

4.2.5 人才储备效应

4.3 本章小结

5 工资水平上升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及数据来源

5.2 工资水平对制造业出口整体的影响

5.2.1 单位根检验

5.2.2 滞后阶数确定

5.2.3 协整检验

5.2.4 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5.2.5 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

5.3 工资水平对制造业出口结构的影响

5.3.1 平稳性检验

5.3.2 协整检验

5.3.3 计量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建议

6.1 本文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国家宏观政策

6.2.2 企业微观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速发展,制造业工资水平大幅上升,沿海地区频繁出现“民工荒”现象。劳动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其价格信号—工资水平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出口,这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本文以工资水平和制造业出口为研究对象,简单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两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据此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工资上升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在理论研究中,本文借鉴李嘉图比较优势、斯图尔珀-萨缪尔森经典理论和梅里兹模型,阐释工资上升与专业分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他要素价格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在实证分析中,本文运用VAR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别研究工资水平与制造业出口总额的关系以及分产业工资水平对不同要素密集度产业出口占比的影响。
  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一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已经超过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很可能因此而丧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工资处于较低水平,仍有上升的空间。
  第二,工资上升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总额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短期内会对制造业出口产生不利冲击,但是长期来看并不会抑制制造业出口,反而能促进出口规模的扩张。
  第三,由于不同产业的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的不同,其对不同要素密集度产业出口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分产业工资水平的上升将促使低要素生产率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退出市场,引导资本和技术要素取代日益昂贵的劳动要素,因此,工资水平的上升有利于扭转制造业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核心的不良局势,倒逼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总结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和企业微观层面的应对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