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金融危机前后中国通货膨胀惯性统计特征分析
【6h】

金融危机前后中国通货膨胀惯性统计特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路径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通胀惯性的测度及检验

第一节 通胀惯性的测度模型

第二节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和模型的识别

第三节 参数估计

第四节 时间序列结构断点的检测

第三章 通货膨胀惯性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通货膨胀指标的选取及数据处理和描述

第二节 通货膨胀惯性的实证研究

第四章 货币政策启示

第一节 最优货币政策

第二节 通胀惯性与最优货币政策的制定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通货膨胀惯性衡量了通胀指标受到冲击偏离均值后返回均值的时间,它能反映货币政策调控通胀的难度,货币政策滞后效应的大小,货币政策实行的效果等,因此与货币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本文选取2000年1月至2011年9月的月度CPI、RPI、PPI数据,应用Yule-Walker方法和Stationary Block-Bootstrap方法估计了通胀惯性系数,同时应用EFP方法、F-test和BP未知断点检验法研究了中国通胀指数序列的结构变化点和通胀惯性系数的结构变化点,着重讨论了金融危机前后通胀惯性特征的变化规律。
  本文发现,2000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指标波动明显,通胀惯性一直较高,通胀指标在2003年初、2007年初和2008年末出现了三个结构变化点,通胀惯性指标在2009年出现结构变化;同时还发现在低通胀时期依然维持着较高的通胀惯性,表明中国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非常明显。计量结果表明,中国通胀惯性总体上维持在0.8左右,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通胀惯性一直在0.85至0.9之间徘徊。这表明货币政策的滞后期在一年以上,即央行在推行货币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政策效应出现的滞后期,避免连续地出台政策导致市场剧烈波动,同时央行应该加强预测分析工作,争取在通胀波动的一年以前采取调整措施,以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本文运用新凯恩斯主义的最优货币政策理论,结合中国高通胀惯性的计量结果,分析了中国通胀指标波动的原因及高通胀惯性的原因,并为央行制定最优货币政策给出一些政策建议。本文的结论表明,市场预期的缓慢调整和央行信誉度的偏弱是中国通胀惯性高的主要原因。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重点应放在稳定物价上,首先以控制通胀为政策目标,在通胀处在合理范围内后再将重点放在经济的增长,同时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并要提高通胀的预测能力,密切关注通胀惯性的变化,及时灵活地调整货币政策的重心。另外需进一步理清高通胀惯性的来源,从根本上治理好通胀惯性高的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