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M2/GDP高比率视角考察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动的通胀影响
【6h】

基于M2/GDP高比率视角考察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动的通胀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文章结构安排

第四节 本文的难点与创新

第二章 我国M2/GDP的动态演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我国M2/GDP的趋势与结构分析

第三节 我国M2/GDP的国际比较

第四节 我国M2/GDP比值偏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M2/GDP高比率背景下我国货币供应量总量变动的通胀影响分析

第一节 货币范围的扩展和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

第二节 我国货币供应量各层次对物价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趋势逆转积累通胀风险

第四节 外汇占款激增增加潜在通胀压力

第四章 M2/GDP高比率背景下我国货币供应量结构变动的通胀影响分析

第一节 对准货币的认识

第二节 准货币与M1之间转化的通胀影响

第三节 准货币进入虚拟经济的通胀影响

第四节 储蓄大幅增加投资渠道单一增加潜在通胀风险

第五章 实证性检验和证明

第一节 模型变量的选择及数据处理

第二节 数据检验及模型分析过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义货币供应量越来越大,M2/GDP的比值越来越高,与西方较早完成工业化的先进国家相比,该比值已经大大超过了美国、德国、英国等国的水平,其上涨的趋势似乎并不减退。对于我国产生这样的经济现象,其中的经济原因到底是什么?这种看似背离一般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现象的产生会不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对于第一个问题,近二十几年来,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各种分析和解释,而对于M2/GDP高比率背后的经济金融风险的关注和研究并不多见。在目前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搞清 M2/GDP高比率的真实原因,并分析背后是否具有潜在的经济金融风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在转型期的平稳过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我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描述入手,先对我国的货币化程度进行了国际比较,然后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了我国货币化的长期趋势与周期性趋势,接着分析M2/GDP比值过高的原因,之后着重对我国M2/GDP比值过高背后货币供应量在总量变动和结构变动两方面对通胀可能产生的影响做了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三个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下降,但进入2000年之后下降的速度在进一步地降低,也就是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趋势有逆转的迹象,这意味着货币的流动性可能会有过剩的情况存在。同时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导致的外汇占款的激增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造成了一定的通胀压力。在我国融资形式较为单一的情况下,通过银行间接融资成为我国融资的主要手段,而通过银行信贷的增加又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造成物价的上涨。我国的准货币不是交易的媒介,不能进行流通,因此准货币的大量增长吸收了大量的货币,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转型期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和国有企业等各项改革使公众对未来预期支出增加,而收入又不确定的情况下谨慎动机大大增加所致,因此,我国居民的储蓄倾向很高。再加上我国目前金融创新不足,投资渠道单一,大量准货币缺少容纳之处,如果向M1转化则会引发大规模通胀,如果进入虚拟经济,监管不当,则有可能会引发金融炒作事件,过分抬高虚拟资产价格,扰乱我国金融市场的秩序。最后,本文建立了基于CPI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流通领域的货币供应量M1、银行信贷量、外汇占款等因素对我国CPI确实有明显的正向拉动作用。从而在M2/GDP高比率背景下如何有效防范通胀风险,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