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闭塞特点与危险因素的研究
【6h】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闭塞特点与危险因素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检查方法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闭塞对脑梗死的影响,并采用MS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相结合方法来探讨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部位、数量与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寻找颅内外动脉狭窄和动脉硬化斑块影响脑梗死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诊治缺血性脑血病提供可靠数据。
   材料与方法:搜集2009年10月~2010年6月间在天津市环湖医院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就诊治疗的患者112例,其中男性60人,女性52人,平均年龄54.8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脑梗死组(72人)及非脑梗死(40人)两大组,每组又各分为颅外动脉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组、混合狭窄组、无狭窄组。所有研究对象在就诊期间均在24小时内接受头颅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检查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并在72小时内接受了MSCTA检查。采用双盲法,分别由两位医师单独记录MSCTA影像及颈部血管彩超结果:探讨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率;病变的部位及狭窄程度;记录MS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管腔内斑块情况,并探讨斑块性质、部位、数量、单发斑块与多发斑块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结果:1.112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狭窄95人,73.7%狭窄患者发生脑梗死,25.9%患者虽存动脉狭窄但并未发生脑梗死。颅内外动脉均狭窄发生脑梗死者最多为25.0%。2.脑梗死组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前三位血管段依次是:颈总动脉分叉(22.5%)、颈内动脉颅外段(21.9%)、大脑中动脉(13.8%)与非脑梗死组存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斑块分布一致。3.921支动脉狭窄中,中度狭窄动脉最多为356支(22.7%),重度狭窄发生脑梗死比率最高为90.1%(229/254)。4.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软斑及钙化斑块发生率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软斑组93.5%发生脑梗死,混合斑块87.5%、钙化斑块73.2%发生脑梗死。5.颈部血管彩超与CTA对斑块检查结果相一致,颈部血管彩超软斑检出率高于CTA组,CTA组对钙化斑块的阳性率高于颈部血管彩超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6.112例患者经MSCTA检查共发现90例患者出现血管内斑块,其中单发斑块33例(26.2%),多发斑块57例(63.8%)。单发斑块与多发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高脂血症(p<0.01)、糖尿病组及年龄(>75岁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OR值高脂血症组为4.484,高于糖尿病组(3.179)及高龄组(1.808)。高脂血症患者多发生软斑(50.7%)高于混合斑块(30.7%)及钙化斑块(11.5%)。7.本组18例(16.1%)患者行DSA检查,9例行狭窄动脉支架介入术,1例行动脉搭桥术,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效果较好。
   结论:1.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闭塞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其中73.7%发展为脑梗死。颅内外动脉均狭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最高(25.0%)。2.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最易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22.5%),以下依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21.9%)、大脑中动脉(13.8%)、颈总动脉主干(12.1%)、颈内动脉颅内段(10.2%)、椎动脉颅内段(9.2%)、基底动脉近端(7.2%)、基底动脉远端(3.0%)。
   3.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斑块性质为软斑及溃疡斑块容易发生脑梗死,钙化斑块不易发生脑梗死。颈部血管彩超与CTA对斑块检查结果相一致,颈部血管彩超对软斑较敏感,CTA对钙化斑块较敏感。4.多发斑块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于单发斑块,2处及以上斑块合并其他危险因素(高脂血症、糖尿病、高龄(>75岁))的患者最易发生脑梗死。高脂血症与多发斑块的发生相关性最大且易发生软斑。
   5.MSCTA、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联合检查,可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性质、程度、数量做出明确诊断,并可较全面了解侧枝循环形成及代偿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