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贝伐单抗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化的实验研究
【6h】

贝伐单抗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化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材料与方法

1.1动物选择

1.2 仪器与试剂

1.3实验方法

1.4观察指标

1.5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2.1裂隙灯检查

2.2眼压变化

2.3滤过泡形态观察及高度与面积测量

2.4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三、讨论

3.1动物模型的选择

3.2眼压测量的方法分析

3.3抗瘢痕化药物的选择

3.4滤过道胶原蛋白沉积和纤维化程度测量方法分析

3.5 微血管密度测定方法分析

3.6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贝伐单抗在青光眼滤过手术抗瘢痕化的应用研究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滤过道产生的瘢痕化反应。目前术中常用的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抗瘢痕化作用,但也会产生较多的术后并发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促进血管生成、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贝伐单抗能与VEGF的受体结合,使VEGF失去生物活性,从而对新生血管的生成和纤维组织的增生产生抑制作用。本实验通过研究兔眼小梁切除术后应用贝伐单抗对滤过泡的改变,来探讨其抑制滤过道纤维瘢痕形成的效果,并希望进一步为辅助临床青光眼手术抗瘢痕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4组:小梁切除术毕注射贝伐单抗组(A组),小梁切除术毕及术后3、7天注射贝伐单抗组(B组),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MMC组(C组)及小梁切除术毕及术后3、7天注射生理盐水组(D组)。所有实验均在右眼实施,左眼不进行其他处理。对兔眼行常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前及术后每隔一天测量眼压;隔日裂隙灯下观察前房炎症反应、滤过泡大体形态及表面血管分布情况,并测量滤过泡的高度及面积;分别于术后14、28天摘取实验眼行滤过泡组织病理学检查,Masson染色观察滤过道及其周围组织胶原纤维增殖情况,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滤过道新生血管的改变。
  结果:术后各时间点A、B、C、D不同处理组间,眼压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8,P=0.47)。滤过泡的形态,术后7天B组与其他组比较,滤过泡高度隆起且弥散,表面血管稀疏。滤过泡存在时间,B组为27天,A组和C组均为19天,D组为13天。滤过道胶原纤维所占百分比,术后14天A、B、C、D组分别为(49.18±1.54)%、(26.41±1.23)%、(50.68±1.87)%和(70.63±1.81)%,两两比较A、B、C组均低于D组,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8天,除B组(66.82±1.53)%外,其他三组均已大部分瘢痕化。滤过道微血管数目,术后14天,A、B、C、D组分别为16.72±0.57,13.13±0.54,18.85±0.45和20.36±0.57, B组均低于A、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8天,A、B、C、D组,分别为1.23±0.45,3.51±0.31,1.35±0.84和0.82±0.55,B组高于A、C、D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D各组血管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小梁切除术后采用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的方法有助于减少滤过道新生血管形成,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维持滤过泡的形态;(2)分别于术毕及术后3、7天滤过泡旁结膜下多次注射贝伐单抗,能减缓滤过泡瘢痕化进程,延长滤过泡的存在时间,效果较好;(3)贝伐单抗在抑制滤过道瘢痕化上短期效果不低于抗代谢药物MMC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