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及高通量测序用于检测流产绒毛染色体的研究
【6h】

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及高通量测序用于检测流产绒毛染色体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的研究对象

1.2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的研究对象

1.3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的研究对象

1.4实验材料

1.5 实验方法

2结果

2.1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2.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绒毛染色体结果

2.3高通量测序检测绒毛染色体结果

2.4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2.5夫妇双方染色体和胚胎染色体的关系

3讨论

3.1早期自然流产的原因

3.2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原因

3.3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发生机制

3.4绒毛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发生机制

3.5绒毛染色体基因异常

3.6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

3.7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3.8高通量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早孕期流产绒毛的检测技术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比较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高通量测序三种方法检测流产绒毛染色体的成功率及异常核型检出率,探讨三种方法用于流产绒毛染色体检测的优势与局限性,为临床检测流产绒毛染色体的方法选择提供实验数据。
  方法:
  收集2002年5月13日-2015年12月31日间因自然流产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产前诊断中心的307例患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对其流产绒毛组织进行染色体检测,同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病史、夫妇双方染色体情况等。2002年5月13日-2010年9月28日,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53例流产绒毛样本进行检测;在2010年9月29日-2013年1月31日间,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35例流产绒毛样本检测;在2013年2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间,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19例流产绒毛样本检测。比较这三种方法检测成功率、异常核型检出率的差异,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检测53例流产绒毛样本,检测成功41例,检测成功率为77.35%(41/53)。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18例,占43.90%(18/41),检出正常核型23例,占56.10%(23/41)。异常核型包括常染色体核型异常15例,占异常核型的83.33%(15/18),其中数目异常12例,结构异常1例,数目及结构均异常1例,嵌合体1例。未检测出单独性染色体异常的样本。常染色体及性染色体均异常为3例,占16.67%(3/18)。所检出的异常核型涉及2、3、4、7、8、13、14、16、21、22号常染色体以及X,Y染色体,以22-三体最常见,共5例,占27.78%(5/18)。
  2.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35例流产绒毛样本的13、16、18、21、22号及性染色体进行检测,均检测成功,成功率为100%。检出异常核型11例,占所有受检者31.43%(11/35),检出正常核型24例,占68.57%(24/36)。异常核型分别为:21-三体4例,占36.36%(4/11);18-三体2例,占18.18%(2/11);16-三体、16-三体+22-三体、45,X/46,XY、三倍体及性染色体异常各1例,分别占9.09%(1/11)。
  3.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219例流产绒毛组织样本,检测成功194例,检测成功率为88.58%(194/219);检出异常核型109例,占56.19%(109/194),正常核型共76例,占39.18%(76/194)。异常核型中包括常染色体异常核型87例,占异常核型的79.82%(87/109),性染色体异常核型15例,占13.76%(15/109),常染色体及性染色体均异常6例,占5.50%(6/109)。常染色体异常核型包括数目异常66例,占75.86%(66/87),结构异常17例,19.54%(17/87),嵌合体4例,占4.60%(4/87)。性染色体异常核型包括45,X11例,结构异常1例,嵌合体3例。常染色体及性染色体均异常包括数目异常5例,结构异常1例。检出致病性已知的结构异常19例,占17.43%(19/109),涉及3、4、5、6、8、9、11、14、15、16、18、22号常染色体及性染色体,均为片段缺失和重复,缺失或重复的片段大小从0.22Mb-104.90Mb不等,其中10Mb以下的微缺失微重复占15例。异常核型中还包括1例单亲二倍体。在检出的微缺失微重复另有9例样本为致病性未知,占4.64%(9/194),涉及1、3、7、8、9、11及12号染色体。检测失败25例,占11.42%(25/219),其中7例因DNA降解,4例因测序背景高,14例因母源性污染。
  4.比较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荧光原位杂交、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成功率差异,χ2=10.49,p<0.05,异常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荧光原位杂交、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异常核型的差异,χ2=8.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三种方法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流产绒毛染色体的成功率最高,其次是高通量测序技术,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的检测成功率最低。
  2.三种方法中,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流产绒毛染色体的异常检出率最高,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异常检出率无差异。
  3.高通量测序技术不仅能检测出常规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而且能最小检测到200kb的染色体片段的微缺失和微重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