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双焦镜片和阿托品对离焦性近视的作用及视网膜离焦和成像质量下降对正视化的影响
【6h】

双焦镜片和阿托品对离焦性近视的作用及视网膜离焦和成像质量下降对正视化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目的: 研究短暂中断双焦镜片的连续干预对雏鸡离焦性近视的影响,以及双焦镜片和低浓度阿托品玻璃体腔注射对离焦性近视的联合作用,为建立最佳的近视控制策略奠定实验基础.探讨视网膜离焦和成像质量下降对雏鸡正视化过程的影响,以期进一步理解离焦性近视和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机制. 方法: 1.短暂中断双焦镜片的连续干预对雏鸡离焦性近视的影响 9日龄雏鸡75只单眼连续3天佩戴?10D单光镜片制作离焦性近视模型.自第13日龄起,根据每日12小时昼环境下处理措施不同随机分为五组,分别给予连续佩戴10/5D双焦镜片12小时、10小时、8小时、6小时和连续佩戴10D单光镜片12小时的干预.所有的对侧眼不作任何处理,用作自身对照组.于第9日龄、12日龄、15日龄和18日龄检测双眼屈光状态和眼球生物学长度. 2.双焦镜片和阿托品玻璃体腔注射对离焦性近视的联合作用 9日龄雏鸡36只单眼连续3天佩戴10D单光镜片制作离焦性近视模型.自第13日龄至第18日龄随机分为以下四组给予不同处理:10D单光镜片+磷酸盐缓冲液(PBS)玻璃体腔注射组、10D单光镜片+阿托品玻璃体腔注射组、10/5D双焦镜片+PBS玻璃体腔注射组和10/5D双焦镜片+阿托品玻璃体腔注射组,对侧眼不作处理作为自身对照组.于第9日龄、12日龄、15日龄和18日龄检测双眼屈光状态和眼球生物学长度. 3.视网膜离焦和成像质量下降对雏鸡正视化的影响 14日龄雏鸡96只,随机分为九个组别,给予单眼+10D和10D其中一种单光镜片单独干预,或分别结合0.6、0.1、<0.1和0.0四种Bangerter压抑膜的其中一种,对侧眼不作任何处理作为自身对照组.于干预前以及干预2小时、2天、4天和6天后重复测量双眼屈光状态和眼球生物学长度. 结果: 1.应用10D单光镜片施加单眼干预后,实验眼的屈光度较其对侧眼发生分别为9.19±2.23D,?9.13±2.22D,8.89±1.18D,8.91±1.61D和9.05±2.07D的近视改变,眼轴长度增长为0.304±0.069mm,0.299±0.111mm,0.319±0.053mm,0.275±0.114mm和0.249±0.111mm,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屈光度改变和眼轴增长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01).自第13至18日龄,施加10/5D双焦镜片组别的屈光度近视程度降低,双眼眼轴长度差异减小,与连续佩戴?10D单光镜片12小时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10/5D双焦镜片组中,10小时组和12小时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小时组15日龄时近视程度高于12小时组,18日龄时与12小时组无统计学差异,而6小时组近视程度均高于12小时组.第18日龄时,10/5D双焦镜片组6小时组的脉络膜厚度变化值高于10D单光镜片12小时组(P<0.05),而两者的内部眼球长度变化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 2.与10D&PBS组相比,其余三组的屈光度和眼轴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12至15日龄和第15至18日龄,10/5D&PBS组远视漂移分别为2.50±1.34D(P<0.01)和0.29±0.77D(P>0.05),10/5D&阿托品组分别为1.92±1.72D和1.61±1.17D(P<0.05),该两组远视漂移均高于?10D&阿托品组(P<0.05),且10/5D&阿托品组第15至18日龄变化值高于10/5D&PBS(P<0.05).10/5D&阿托品组脉络膜厚度变化最为显著,较其余3组脉络膜厚度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0/5D&阿托品组内部眼球长度在干预前三天增加至第15日龄时的0.210±0.140mm,此后,快速下降至第18日龄达0.014±0.158mm. 3.对于+10D镜片组,+10D Alone组、+10D F0.6组和+10D F0.1组表现为远视改变,且屈光度值+10D Alone组>+10D F0.6组>+10D F0.1组(P<0.05),同时伴随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的缩短、脉络膜厚度增加和内部眼球长度减小(P<0.05).干预2天、4天和6天时,+10D F0.1组脉络膜厚度增加少于+10D Alone组,干预6天时,+10D F0.6组脉络膜厚度增加少于+10D Alone组(P<0.05).而+10D F<0.1组和F0.0组则表现为近视改变(P<0.05),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对应增加,脉络膜厚度减少,内部眼球长度伸长(P<0.05).对于10D镜片组,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0.6、0.1、<0.1或0.0的Bangerter压抑膜联合作用,实验眼均表现为近视改变(P<0.05).各组眼球生物学长度变化一致,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增加、脉络膜厚度减少和内部眼球长度增加各组相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成功建立雏鸡离焦性近视模型.10/5D双焦镜片对雏鸡离焦性近视有抑制作用.为了保证最大近视控制效果,应连续佩戴至少8小时,且连续佩戴8小时较更长时间佩戴发挥控制近视作用较慢.短暂中断双焦镜片的佩戴连续性可增强脉络膜代偿机制(脉络膜厚度增加)和降低双焦镜片对眼球伸长的抑制作用. 2.双焦镜片和0.1%阿托品玻璃体腔注射单独应用或将两者联合作用,均对雏鸡离焦性近视有抑制作用.联合应用较各自单独应用效果更强,且近视控制作用更加持续.此外,阿托品可能是通过使脉络膜厚度增加发挥其抗近视作用. 3.视网膜成像质量下降可使眼球对近视性离焦刺激的代偿反应减弱,降低脉络膜的代偿机制,却不影响巩膜机制对眼球生长的调控.成像质量显著下降至造成形觉剥夺,则可完全阻断眼球对近视性离焦刺激的代偿反应而表现为近视改变.说明形觉剥夺性近视和离焦性近视的发生机制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