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初探——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教育演进为视阈
【6h】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初探——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教育演进为视阈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产生及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产生的社会条件

2.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产生的思想源泉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内涵

1.妇女受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的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其根源

2.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

3.妇女受教育,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条件

4.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过程,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二、中国近代妇女教育的兴起与妇女观的转型

(一)西学东渐下妇女教育的变迁

1.传统家庭妇女教育的解体

2.清末女子学校的兴起

3.民国初期妇女教育的发展

4.清末民初中国妇女教育的特点和困境

(二)五四时期妇女观的转型及妇女教育的发展

1.五四时期妇女观的变革

2.五四时期妇女教育的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教育及妇女观的发展

(一)建党初期及大革命时期的妇女政策及妇女教育

1.以推翻私有制为前提的妇女运动方针与政策

2.以平民为对象的妇女教育

3.以启发劳动妇女觉醒为特色的妇女观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妇女政策及妇女教育

1.以农村根据地妇女为主体的妇女运动方针与政策

2.以服务农村根据地革命与建设为目标的妇女教育

3.以反对封建压迫为主旨的妇女观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政策及妇女教育

1.以服务全面抗战路线为前提的妇女运动方针与政策

2.以培养抗战干部人才为主旨的妇女教育

3.以民族精神为依托的妇女观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政策及妇女教育

1.以争取民主革命胜利为宗旨的妇女运动方针与政策

2.以培养合格革命者为目标的妇女教育

3.以彻底铲除封建剥削为目标的妇女观

(五)建国后三十年妇女政策及妇女教育

1.以解放妇女生产力为追求的妇女运动方针与政策

2.以提高妇女文化素质为目标的妇女教育

3.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女性为目标的妇女观

(六)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妇女政策及妇女教育

1.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宗旨的妇女运动方针和政策

2.以培养四有人才为目标的妇女教育

3.以培养四自精神为追求的妇女观

四、几点启示与思考

(一)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教育演进中可得到的启示

1.妇女教育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

2.教育和鼓励妇女参政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前提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教育演进的几点思考

1.妇女解放不仅要进行阶级斗争,还要配合文化斗争

2.应视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

3.妇女干部的培养是妇女教育的重点

(三)现阶段妇女教育与妇女观中仍存在的局限及改进建议

1.现阶段妇女教育中尚存的局限及改进建议

2.现阶段妇女观中尚存的局限及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的科学分析和概括。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领导中国妇女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使中国妇女得到了第一次真正全面的解放。
   要改变妇女发展落后的现实、挖掘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女性的智慧与生产力潜能,促进妇女得到彻底的解放,妇女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就自觉地开办平民女校,创办女性刊物,主办女子大学,开展扫盲运动,唤醒了广大妇女的沉睡状态,觉醒的妇女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论文试图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教育的演进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中国化进程,主要从以下四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论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产生的社会条件和思想源泉,总结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主要内涵。
   第二部分,论述中国近代妇女教育的兴起及发展过程,分析妇女教育存在的困境,简述妇女观转型给妇女教育带来的新发展;
   第三部分,论述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方针与政策,妇女教育及妇女观的发展状况;
   第四部分,论述从本研究中所得的几点启示与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