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泉州近现代建筑——新旧两次“国际性”与“地域性”交流的启示
【6h】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泉州近现代建筑——新旧两次“国际性”与“地域性”交流的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导论:

泉州

历史学

文化人类学

类型学

仪式和习俗

国际性与地域性

叙述的框架、分期

注释

第一章:历史的场景(1840年之前)

第一节:地理气候特征

第二节:历史文化背景

第三节:民间信仰及宗教影响

一:民间信仰的产生和发展

二:闽南民间信仰的主要特征

三:闽南民间信仰的影响

四:泉州的民间信仰

五:宗教的影响

第四节:闽南文化特征

一:闽文化的形成

二:闽文化的特征

三:闽学的特征及影响

四:闽南人的价值观

第五节:华侨精英们的作用

注释:

第二章:泉州城的形成、发展及传统建筑形式

第一节:“鲤鱼城”的形成

第二节:传统建筑形式

一:古大厝与手巾寮

二:“四房看厅”及伦理秩序

第三节:民间营造方式及建筑材料

一:民间营造方式

二:建筑材料及制作

注释:

第三章:第一次“国际性”与“地域性”的交流(1840—1949)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新建筑类型的出现

一:洋楼

二:骑楼

三:教会影响与教堂建筑

四:其它类型建筑的发展

第三节:“拆城辟路”运动及市政设施的建设

一:“拆城辟路”运动

二:市政设施建设

三:城市发展及其它

注释:

第四章:两次交流之间泉州建筑的发展——封闭和停滞中的“地方性”(1949—1978)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各个时期发展的特点

一:现代建筑的早期(1949—1952)

二:现代建筑的初步发展(1953—1957)

三:现代建筑的发展期(1958—1965)

四:“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

五:短暂的调整时期(1977—1978)

第三节:华侨大学的建设

第四节:泉州住宅及商业服务业建筑的发展

一:泉州住宅的建设发展

二:商业服务业建筑的建设发展

注释:

第五章:第二次“国际性”与“地域性”的交流——近20年泉州建筑的发展(1979—1999)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总体规划四易其稿

第三节:旧城改造功与过

一:旧馆驿——井亭巷历史街区的保护改建

三:涂门街、新门街及后城传统街区的保护

四:东街的保护改建

五:青龙巷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治

第四节:新区发展是与非

一:新区发展与城市设计

二:“欧陆风格”与高尚住宅

第五节:泉州当代建筑评述

一:华侨大学的校园建筑

二:城市公共建筑

第六节:新世纪的发展

一:城市化进程要加快

二:城市规划要搞好

三:关注“生活秩序”、拯救泉州建筑“躯壳”

四: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吗?

注释:

结语:泉州“新地域性”城市和建筑发展前瞻

一、重农轻商与赉赐贸易

二、社会控制与“铺境制”的建立

三、多元文化的丧失

四、自然地理的变化与西方人的选择

五、从“地域化”到“全球化”

附录一:与本研究有关的已发表论文及科研设计项目

附录二:泉州近现代建筑大事记

近代

现代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四:主要参考文献及网址

致谢

展开▼

摘要

城市与建筑表达着不同地区人们所选择的存在方式,其发展历程也必然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同时,文化交流又对各个地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有关建筑历史的研究就应该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的帮助来进行.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