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化视野中的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
【6h】

文化视野中的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方法说明

三、研究的创新

四、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人际关系与文化的相互关联

一、人际关系概念的界定

二、文化与人际关系的内在关联

三、人际关系与文化相互关联的具体表现

(一)人际关系是文化的具体体现

(二)文化塑造着人际关系

(三)人际关系构成并丰富着文化的发展

(四)文化在人际关系中延续和传递

四、传统文化是当代人际关系的根脉

第三章二十年来人际关系本土研究的梳理与评价

一、大陆学者对人际关系的本土研究

(一)对儒家文化中人际关系思想及其影响的梳理和研究

(二)关于中西人际关系文化比较研究

(三)对人际关系本土理论模式的建构

(四)关于“人情”与“面子”的探讨

(五)对人己关系的研究

(六)乡村人际关系研究

(七)人际信任研究

二、港台学者关于人际关系的本土研究

(一)关于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分类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理论模式的研究

(三)关于“人情”的研究

(四)关于“面子”的研究

(五)关于儒家人际关系思想的分析

第四章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解读

一、“仁”是儒家人际关系理论的核心

(一)先秦儒家“仁”的本质:“仁者爱人”

(二)“血亲之爱”是人际关系理论形成的情感基础

(三)“爱有差等”是处理人际关系理论的理性原则

(四)“为仁之方”是落实“仁者爱人”的具体途径

二、“宗亲关系”为儒家建构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一)祖先崇拜是宗亲关系产生的精神基础

(二)宗亲文化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是血缘关系

三、“整体主义”与“义”为调适人际关系的主导原则和价值基础

(一)“整体主义”为调适人己、群我关系的主导原则

(二)“义”是调整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

四、“礼”为整合人际关系的手段

(一)“礼”的解读

(二)“礼”是实现“仁者爱人”的具体手段

(三)“礼”是整合社会所有人际关系的具体规范

(四)“礼”是交往中定亲疏、别名分、止争禁乱的工具

(五)“礼”是交往主体“立人”的条件

(六)人际往来要真情循“礼”

五、“和”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宗旨,“中庸”为达致人际和谐的基本途径

(一)“和”为协调人际关系的宗旨

(二)“中庸”是达致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途径

六、“诚信”是儒家衡量人际关系的试金石

(一)人际之间诚实相处既合人道又合天道

(二)是否讲“信”是广泛建立人际关系的心理起点

(三)“诚信”为检验人际关系的试金石

七、“五伦”是儒家对社会基本人际关系提出的具体要求

(一)调节亲子关系的金律:“孝”

(二)约束夫妻关系的原则:夫妇有义,相敬如宾,妇从夫

(三)调整兄弟关系的准则:兄爱而友,弟敬而顺

(四)制约君臣关系的规则:为君要仁,为臣以忠

(五)维系朋友关系的基础:诚信为本

第五章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本土特征分析

一、当代人仍重人际关系营造,并以“关系基础”为构建人际关系前提

(一)当代中国人仍然注重人际关系的营造

(二)“关系基础”仍然是构建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

二、人际关系认知起点与判断标准:亲缘关系的外推和重道德判断

(一)人际关系认知起点:亲缘关系的外推

(二)人际关系判断标准:重道德评判

三、人际关系联结的纽带:人际情感

(一)对“人情”内涵的不同理解及本研究的界定

(二)“人情”现状分析:功利性元素淡化着“人情”中的感情因素

四、人际关系的调节器:面子

(一)“面子”概念的既往界定

(二)“面子”是自尊与他尊、自赋性与他赋性的统一

五、人际关系建立的心理起点:特殊信任与普遍怀疑

(一)关于人际信任与人际怀疑的界定

(二)信任心理与怀疑心理的功能

(三)人际信任与怀疑心理建立的基础

(四)建立在“关系基础”上的信任与怀疑心理分析

六、处理人己关系的主导原则: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交织与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的混杂

(一)关于中国人人己关系主导原则的不同观点

(二)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概念的厘清

(三)集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交织、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混杂是人己关系处理的主导原则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该文选取了文化视角,对中国当代人际关系进行研究。该文认为,人际关系与文化具有内在关联性:人际关系是文化的具体体现;文化模式不同,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取向、人际交往方式及特征不同;人际关系构成并丰富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人际互动完成。因此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脉,体现了文化传承的特征;但受社会变迁影响,人际关系又有文化嬗变内容。为此,该文从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文化入手,对其人际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并做出系统的解读,指出先秦儒家文化已经建立了以“仁”为人际关系的核心,以“宗亲关系”为建构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以“整体主义”为调适人己关系的主导原则,以“义”为调整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以“礼”为整合人际关系的手段,以“和谐”为协调人际关系的宗旨,以“中庸”为达致人际和谐的基本途径,以“诚信”为衡量人际关系的试金石,并通过“五伦”对社会基本人际关系提出了具体要求等系统的人际关系理论。 在对近二三十年来有关人际关系的本土研究梳理的基础上,该文指出,由于文化传承与嬗变的作用,当代中国人际关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当代中国人仍注重人际关系的营造,并以“关系基础”为构建人际关系的基木前提;亲缘关系的外推和重道德评判是人际关系认知起点和判断标准:人际情感是人际关系联结的纽带;“面子”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特殊信任与普遍怀疑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心理起点;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交织与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的混杂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主导原则,等等。对人际关系追根溯源而后进行理性的审视,对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该文创新点有以下几方面: 1)在理论上对文化与人际关系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从检索到文献看,尚未有此方面专门系统研究的成果。该文则分析了两者的关联性,具体指出人际关系是文化的具体体现,文化塑造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构成并丰富文化的发展,文化正是在人际关系中得以传承的。 2)对以先秦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解读。创造性探讨了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构架,分析了仁、宗亲关系、整体主义、义、礼、和谐、中庸、诚信、五伦等基本内容及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作用。这种解读对中国社会心理学思想史中有关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是一个较大的贡献。 3)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揭示出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的本土文化特征,并对已有的概念和理论提出商榷意见及独立见解。如对“人情”、“面子”、“关系基础”等概念做出了不同的解说;创造性地提出并论证:当代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的主导原则是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交织与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的混杂的观点,当代中国人的人际信任是特殊信任与普遍怀疑共存,中国人的“面了”是“自尊”与“他尊”、“自赋性”与“他赋性”的统一等观点;对“人情”、信任与怀疑等心理所具有的功能进行了颇具新意的探讨,等等。 该文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主要问题有: 1)对影响当代中国人人际关系的文化因素的分析,仍需进一步扩大研究的视野,如对道家、佛教等文化的影响分析等。 2)由于研究主要采取文献法,缺乏第一手实证资料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 3)对日益变化的当代社会背景下的中国人际关系(如虚拟人际关系等),需进行更加前沿性的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