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及广东省的经验和启示
【6h】

论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及广东省的经验和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研究的思路、论文结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思路和文章结构

二、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工业化与城市化理论的回顾

第一节工业化理论研究述评

一、工业化概念的界定

二、工业化内涵的理解

第二节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

一、城市化概念的界定

二、国外对城市化理论研究综述

第三节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理论研究述评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测度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理论阐释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模式

四、国内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演进

第一节中国工业化历程回顾及评价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化历程(1953-1978年)

二、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建设(1979-2005年)

三、结论

第二节中国城市化历程回顾与评价

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市化进程考察与评价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考察与评价

三、结论

第三节中国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实证考察

一、工业化对城市化推动作用的内在机理分析

二、中国工业化对城市化作用机制演进的实证考察

第四节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演进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演进的国际考察

二、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演进趋势

三、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偏差分析

第四章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机制

第一节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涵义与微观基础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微观基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第二节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判断标准与指标设计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判断标准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指标构想

第三节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国际考察

一、日本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经验考察

二、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经验考察

三、几点启示

第五章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路径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非协调发展的原因考察

一、影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因素不完全一样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后发劣势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政策选择失误

第二节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新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日益高涨

二、科技革命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战略目标的明确提出

四、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战略的逐步实施

五、中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第三节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障碍

一、城乡隔离引起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非持续性

二、第三产业制约着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水平提升

三、资源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约束增强

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微观主体活力不足

五、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需求对工业化的制约作用日趋明显

六、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日益增大,劳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七、尚未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

第四节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路径依赖

一、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工业化二者的关系

二、提高工业化质量,为城市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奠定基础

三、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城乡间要素的合理流动

四、加快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

五、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多途径安置和转移剩余劳动力

六、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七、加大现行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力度

八、采取多样化的城市发展政策

九、转换城市发展机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十、尽快建立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系统

第六章广东省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节广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地理位置毗邻港澳

二、自然条件优越

三、华侨数量较多

四、对外开放度较高

五、商品经济基础雄厚

六、外资大量流入

七、外来人口数量庞大

八、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第二节广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演进分析

一、广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阶段的简要考察

二、广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演进的结构分析

三、广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演进的互动分析: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

第三节广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程度判断

一、从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

二、从衡量工业化水平的另一指标——产业结构的非农化率与城市化率的比较分析来看

三、人均GDP变动和城市化率变动比较

第四节广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

一、目前广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促进广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志。工业化是现代城市产生的基础,是城市化的发动机,而城市化又是工业化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必然结果,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本论文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路径和一系列政策建议。 论文在回顾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理论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从实证角度研究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对城市化发展所产生的不同推动作用,得出了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和质量仍然不高、工业化与城市化尚没能协调发展、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这一现实结论。认为我国50多年来实行的“城乡分治”的畸形二元社会结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工业化和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等是造成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不能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进一步认为,由于大城市具有最佳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应该超前率先发展,而中小城镇是城市化的起点而非终点,所以政府应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减少甚至完全消除对劳动力资源的流动限制,并通过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劳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来促进大型中心城市和中小型城市的协同发展,推动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论文揭示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与内在机制,提出了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判断标准与指标体系。着重对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偏差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工业化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工业产值比重片面上升,超出了人均收入水平上升所引起的需求结构变动的要求,而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非农产业就业量的增长,使工业化进程不能有效地带动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从而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改革开放前的片面重工业化和改革开放后的过度农村工业化都影响了工业化的有规律演进及其对城市化进程应有的带动作用。 论文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为背景,对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演进的历史轨迹进行了系统考察。在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国际背景下,分析了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障碍,研究了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加快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建议。这对于我国目前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