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曜”、“心声”与“创造”——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中的表现主义
【6h】

“内曜”、“心声”与“创造”——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中的表现主义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

第一章表现主义的缘起

第一节表现主义艺术理念的起源

第二节德国表现主义的内涵

第二章表现主义思潮的引进与选择

第一节表现主义的引进和传播

第二节表现主义在现代文艺领域的影响

第三节表现主义的本土化阐释

第三章现代表现主义文学的意义建构

第一节反抗的认同与形式功能的获得

第二节“人的文学”观念与自我意义的确立

第三节主情的偏至与表现的本质

第四章现代性语境中的表现主义文学

第一节现实与理想的融合——现代“主义”话语中的表现主义

第二节替代的信仰——进化史观中的表现主义

第三节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民族抗争与阶级意识中的表现主义

第五章现代表现主义文学的创作实践

第一节体认与会通——以郭沫若的表现主义创作为例

第二节感应与冥合——以鲁迅的表现主义创作为例

第三节反叛与激情——以狂飙社的表现主义创作为例

第六章现代表现主义文学的形式试验

第一节反思和重构——新感觉派的“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节冲突与积淀——以洪深、曹禺的表现主义创作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变迁,尝试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大视野中,从文学理论、文学思潮、文学批评、文学创作与表现主义之问的关系入手,突出中国文学家选择、借鉴和吸收外来资源后的本土实践。通过文学史、思潮史与思想史的渗透和关联,对表现主义的本土特征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面貌的影响进行探讨,以丰富和深化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论文第一章从表现主义的缘起入手,探讨长期困扰学界的表现主义概念问题。主要涉及表现主义艺术理念的起源以及德国表现主义的内涵。从理论的以及视觉艺术共性的角度说,表现主义包含从古至今的许多艺术形式和作品。从形式到内容,表现主义是对20世纪艺术共性的一种描述。而表现主义思潮的产生和繁荣与德意志民族的艺术传统、德国社会的现实处境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德国表现主义的政治激进主义、伦理激进主义、美学激进主义旨在恢复人的主体性。本文认为,“表现主义”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表现的和表现主义的。即作为表现精神特质的人类性格的表现主义和作为历史运动的表现主义。这两方面都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章集中阐发现代中国文学界对表现主义的吸收、选择和改造。首先梳理了表现主义在现代文坛引进和传播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它在文艺领域的影响。本文指出,从“质”的角度来说,表现主义文学思潮的核心因素在于其“文化精神”,反传统与变革求新的美学救世精神吸引着大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这种带有普遍革命理想的审美救世主义正好符合现代中国的需要,从中可以建立起一个内在的知识谱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表现主义的本土化阐释做出概括和分析,归纳了现代文坛表现主义之接受的特征,阐述了现代作家在接受表现主义过程中选择与改造。从表现内容的接受来说,中国表现主义大半是一个时代或是一种观念的象征。这种观念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肯定性的理想。它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重塑一个主观的世界图像,以便更为直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复制一个表面逼真的世界。这即是人之内心光亮明彻,通明洞悉的“内曜”。在“惟物质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分峙命题上,鲁迅的思考正和近代、当代世界的表现主义思潮合拍,“内曜者,破黯暗者也;心声者,离伪诈者也。”(《破恶声论》)其二是从创作者本人的角度来看,注重内心世界的表现,即是人之心襟坦荡纯正,远离伪诈的“心声”。其三,尽可能地突破已有的艺术程式或传统的表现技巧,包括叙述方式、形象呈现、语言规则等,这就需要高于现实又宣泄真实情感双重表达的形式“创造”。 第三章重点论述表现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建构。主要从表现主义与现代文学相互契合的精神、形式、自我、情绪、表现几方面展开论述。本文认为,文学革命后的中国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是主观因素的比例增大。社会环境的压抑与人的个性的觉醒,使作家与旧的社会秩序形成尖锐对立;“人的文学”的观念和自我意义的确立使得作家把自己的作品作为一种个人的自白或宣言;同时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们十分重视艺术形式的表意功能。“形式主义”正是一种召唤读者积极参与的重要语言策略。现代表现主义文学在主情倾向主导下建构文学自身的价值取向,目的不是重建或阐释对象的本来面目,而是批评家的自我实现和需求的一种精神方式。在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换历史过程中,表现主义更多的呈现为一种“弥散性”气息的浸染和观念意识的影响,成为独特的精神灌注。 第四章围绕现代性文化语境,阐释了表现主义的文化功能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现实与理想相融合的表现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被现代文学所选择。其次,进化论的文学发展观体现了文学与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最新传入现代中国的表现主义成为一种替代性信仰。第三,在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理论交锋中,民族主义、阶级意识赋予了表现主义不同的属性。近现代以来兴起的科学观、进化主义、理想主义极大地促成了表现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中西知识谱系的交融与切换已然成为现代文学生成中不可更改的事实。 第五章具体论述若干重要作家的表现主义创作实践。表现主义以各种方式影响和“进入”同时代的作家,但这决不意味着作家是按照表现主义思潮进行填空式的创作。以几位与表现主义有密切关系的现代作家为例来看,郭沫若、鲁迅以夸张的离奇情节和变形形象为中心,通过表现主义的手段来表现作者的现实关怀和人生感悟。狂飙社则是受时代影响,表现某一阶段、某一种精神的经历。本文认为,中国现代表现主义文学创作实践既反映了西方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人学”话语的现代性优势,也反映了“五四”反传统对现代文学建构的深刻影响。 第六章强调和凸显了现代表现主义文学中一直为人们所忽略的一个侧面--形式试验。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创作就体现为一种形式的自觉;洪深、曹禺对表现主义的形式借鉴,以表现的真实替代了外在的真实。本文认为,面临传统语境和意识形态的规范,形式的增殖可以看作是表现主义促使现代作家寻找文学主体性的“自觉”。这一方面是传统精神倾向的延续,另一方面是现代意识的获得。综上,从表现主义的翻译、介绍以及文学史的书写、理论来源、创作对象来看,表现主义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表现主义对现代文学的话语建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原型意义、现实意义和审美意义。表现主义及其相应的新文学场域的确立本身就是社会整体转型的产物,也是各种社会政治、文化力量角力的结果。表现观念的倡导、论争都指向一种新的社会认识和规划,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历史过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