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晚清至五四的国民性话语
【6h】

晚清至五四的国民性话语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论文的方法思路、研究范围及结构

第一章 国民性话语实践的基本语境

第一节 文明论视野中的国民性

一 文明论的传播

二 文明的西方与野蛮的中国

三 文明的目标与国民的文明

第二节 国民性与民族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 国民性与民族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以法国、日本为例

二 近代中国的国民性问题与民族主义

第二章 国民性与民族国家想象

第一节 奴隶批判的政治与历史含义

一 奴性十足的中国人

二 奴隶现象的普遍性

三 近代中国奴隶批判的历史与政治含义

第二节 国民:国民性的批判与重构

一 民族主义的道德批评

二 民族主义背景下的权利自由论

第三节 作为国民性的“国家”

一 从“天下”到国家

二 从专制到民主

第三章 国民性与民族文化认同

第一节 人种的较量

一 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人种论

二 黄祸论及在中国的反响

第二节 辩护的姿态及其文化民族主义的品格

一 努力破除西方的偏见

二 理想化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

三 民族文化认同的曲折与矛盾

第三节 国粹:关于民族与文化同一性的思考

一 国粹运动的意义及其开放性

二 陶铸国魂与捍卫语言

第四章 国民性与个人观念

第一节 失败的政治、个人观念的认同与反传统

一 失败的政治与改造国民性的历史判断

二 个人主义的兴起与反传统的文化叙事

三 个人观念的历史内涵

第二节 文化选择的可能与儒学化的个人主义

一 东西文化比较中的另类叙事

二 文化选择的分野和对国民性的不同诊断

三 儒学化的个人主义

第三节 个人观念、乡土批判与民族寓言

一 乡土小说的兴起

二 国民性视角的乡土批判

三 个人主义乡土批判的特点:民族寓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在晚清至五四的思想与文学活动中,国民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语境密不可分,人们相信对民族素质的检讨和重塑可以使自己摆脱历史的困境。从它的“起源”和具体的实践过程看,又和西方知识的参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到目前为止,对于这一引入注目的历史话语,启蒙主义者和现代化论者已经对国民性话语的内涵和意义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后殖民批评对起源的关注则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曾经对我们的认知方式产生决定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也形成了自己的解释。
  但是,对启蒙和现代化理论的倚重,使得大部分的研究最终变成了对现代性模式的认同和循环论证;后殖民批评确实揭示了历史的部分真相,却因此瓦解了国民性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在国民性问题上的批判态度,某种程度上是对阶级论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论证,忽略了国民性范畴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上种种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历史和我们自身的良好武器,同时也限制了我们对历史和自我的认识。事实上,国民性为什么在近现代会成为一个问题,它的历史动力来自何方,以及这一话语实践的历史特征等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本文主要借鉴话语分析的方法,把国民性问题视为一种话语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探讨了关于国民性的种种论述及形成机制,也就是说,本文主要是对国民性论述形成的话语规则和文化机制的探讨。
  西方文明史观的传播和民族主义观念的实践为国民性话语的建构提供了历史语境。首先,国民性问题与关于“文明”的历史叙事紧密相关。伴随欧洲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欧洲文明及其价值观念将自身创造成为一种强势的和普遍的文明和价值体系,而这一普遍主义的创造以将其他文明和价值作为欧洲文明的他者为前提。在近代中国,中国国民性的自我界定是通过西方文明这面镜子发现的。作为西方文明的标志,主权国家为中国近代变革提供了目标方向,而“国民”的文明也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西方现代文明核心内容的民族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国民性话语提供了历史内含,国民性话语应该被置于民族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加以考察。
  就国民性实践的话语机制和历史特征,本文主要从民族国家想象、民族文化认同和个人观念几个方面做了分析。晚清的国民性论述以民族国家的建设为前提和归宿,无论是关于奴隶的认识和批判,还是国民与国家的批判与重构都是民族主义政治与历史叙事的组成部分,民族主义自我批评的主体意识也使他们从根本上有别于殖民主义的东方主义;在近代的国民性话语中,围绕着人种问题展开的论述、陈季同和辜鸿铭的相关论述以及国粹派的言论,表现出民族文化认同的倾向,民族文化认同的动因和方式不尽相同,和西方的国民性话语之间的关系也是饶有意味的事情,他们的话语构成方式和实践中的复杂和矛盾之处也表征了近现代中国政治与文化的诸多困境;五四时期,共和政治实质上的失败,使知识分子一致认为必须改造国民性,个人主义的兴起,促使他们认为真正的个体的缺席是一个民族性的问题,是文化的缺陷。个人主义诉求的主体性道德和传统道德的冲突,使他们相信必须从根本上抛弃传统,这样才能完成国民性的改造。当然也遭遇了历史性的冲突,东西文化论战和儒学化的个人主义就是明显的例子。在文学中的表现是人所共知的。
  国民性问题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展开的历史话语。关于“国民”性质的知识涉及的范围广泛而模糊,国家形态、道德习俗、民族性格、社会心理行为、文化形态都是讨论的对象。但是,关于民族的自我认知,并非永久不变的某种本质,应该是历史的产物。国民性问题必须被置于一系列文化命题以及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加以理解。另外,国民性作为晚清至五四一段时期内人们思考和解决中国政治和文化困境的主要方法和途径,随着中国社会革命进程的逐步深入,从文化变革到社会革命,在一系列思想的转变中,国民性也为阶级论所代替。

著录项

  • 作者

    孙强;

  •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

  • 授予单位 南开大学;
  • 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汪晖;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K252.03;
  • 关键词

    清朝晚期; 国民性话语; 民族素质; 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